沐鸣4注册登录网址_上海:用绣花般精细治理传递城市温度


在上海市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老年人在书画沙龙里练习绘画(8月30日摄)

“拥有600多平方公里中心城区、2400多万常住人口,上海这座超大城市近年来面临交通拥堵、人口增多且老化、社区治理不到位等问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必修课’。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是我们的共同愿望’……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1月在上海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犹在耳边。

近一年来,在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下,一项项‘润物细无声’的改变在申城发生:全力实施垃圾分类且定时投放,大力推行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深化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

民生‘小事’皆大事,一枝一叶总关情。随着‘绣花’般精细治理持续推进,上海正在成为一座更加‘有温度’的城市。”

精细化治理多了智能支撑

“城运中心呼叫10号督察员!请报告你目前的位置。”

“10号督察员收到,我正在陆家嘴连廊巡防,现在人流平稳,交通有序,一切正常。”

……

放下手中的对话机,上海市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指挥员的眼睛还盯着面前的无缝屏幕。

在这块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城市的各种“体征”数据,包括接警数、实有人口、地铁故障。浦东1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旦察觉有信息异常,会在第一时间上传到这个“城市大脑”中。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通过中心的大屏幕了解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情况。

“总书记强调,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要求,让‘城市大脑’运行得更高效。”浦东新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王礌说。

近一年来,这块总书记看过的大屏幕里,显示的内容不断丰富,跳动的数据更加优化,背后的算法持续提升。包括噪音扰民、公交线路优化、渣土车运行、防台防汛等多个专业化模块相继推出,“城市大脑”的功能进一步完善。

“头脑”更加聪明的同时,“四肢”也更加有力。目前,浦东新区的36个街镇陆续建立起城市运行分中心,接收来自区中心的订单任务,大大缩短任务单的流转时间。

地处城乡结合地带的周浦镇,既有繁华的万达广场、小上海步行街,也有转型发展中的镇级工业园区,人口密集、车流众多。

据周浦镇城运中心常务副主任吴蓓介绍,过去因为感知技术的缺乏,信息互联共享不及时,城市治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比较明显,治理措施较为碎片化。

如今,有了“城市大脑”的快速反应和集中指挥,许多社会治理顽疾得到了明显改观。

随着电动自行车防盗系统模块上线半年,周浦镇辖区内的车辆失窃发案率同比下降了72.2%;老人行动轨迹监测模块在过去一年里,向家属推送了300余条有效信息,凡佩戴智能手环的走失老人,均被当天寻回……

王礌告诉记者,浦东“城市大脑”将不断迭代更新,更快更强大的城市运行中心即将上线。“对城市管理者而言,‘像绣花一样管理城市’将变得更加可行。”

养老服务15分钟内“触手可及”

走进上海市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记者就被驿站里热烈的“人气”所感染。

在这里,57岁的金阿姨经常参加插花、烘焙等活动;60多岁的张大爷是书画沙龙的爱好者;住在一公里外快80岁的肖阿姨,中午都会来社区食堂用餐……越来越多的老人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走进这家驿站,逐一察看综合服务窗口、托老所、党建工作站等。

嘉兴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狄梁告诉记者:“总书记十分关心社区的养老服务。当了解到我们市民驿站的养老服务窗能够提供多类服务时,他非常欣慰。”

近一年来,这家驿站的事务受理服务内容进一步拓展,咨询事项由原来的169项调整至188项,当场办结事项也由7类38项增加至目前的9类50项。

围绕老年人的各类需求,为老服务更加温情。“在原有的手工、唱歌、书法等课程的基础上,今年又增加了插花、打击乐、垃圾分类互动游戏等新课程。”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日间照料中心负责人陈燕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要把政策落实到位,惠及更多老年人。

“上海正在积极打造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说,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已建成180家;今年底将建成超过250家,实现街镇全覆盖。

养老如“网购”般便捷已成为现实。今年5月,“上海市养老服务平台”开通上线,涵盖新版养老地图、养老服务机构查询等主要功能。广大市民在这一平台上寻找养老服务,犹如在网上找餐馆、购物一样方便。

“通过线上服务平台和线下服务站点的齐头推进,‘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正在逐步构建。这将给老年人提供更加方便可及的‘近家’和‘进家’服务,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朱勤皓说。

垃圾分类从“新时尚”走向“新习惯”

“湿纸巾居然是干垃圾?”“小龙虾是湿垃圾吗?”……今年7月1日,随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不少上海市民都经历过关于垃圾分类的考题应答。

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体现。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时强调,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

如今,“新时尚”逐渐变成“新习惯”。作为上海市虹口区宇泰景苑小区的志愿者,过去冯海梁每天都得回答十来遍垃圾分类的问题,“现在连小朋友们都会准确地分垃圾啦。”

随着家家户户逐渐养成家中垃圾分类装袋、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好习惯,志愿者们逐渐无事可做,如今全部“下了岗”。

据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红叶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静华介绍,目前,宇泰景苑小区的居民分类投放参与率达100%,分类准确率达98%,资源回收利用率达60%。

宇泰景苑的变化在上海千千万万个小区里发生着。随着垃圾分类的深入推进,上海这一“新时尚”,孕育出更多积极的“新变化”。

数据显示,上海市干垃圾减量、湿垃圾和可回收物资源化情况不断变好:截至8月末,湿垃圾日均清运量为0.92万吨,较去年年底增加130%;干垃圾日均清运量低于1.55万吨,较去年年底减少26%;可回收物日均可回收增加至0.45万吨,较去年年底增长了5倍。

“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介绍,上海力争到2020年底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让“新时尚”成为“新习惯”,让垃圾分类“形得成”更能“守得住”。

(据新华社)

沐鸣4招商网址_黄树贤:坚持创新发展 破解养老难题


9月10日,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黄树贤赴北京市调研大城市养老服务工作,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解决好大城市养老难问题,全面提升大城市养老服务水平。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副市长张家明分别参加调研。

黄树贤部长深入调研了石景山区寿山福海养老服务中心、西城区展览路街道国投健康长者公寓、海淀区清河敬老院和海淀区有颐居中央党校养老照料中心等养老机构的建设、运行、管理和服务情况;与基层民政干部、投资举办方人员、机构工作人员、社工和志愿者交流,听取他们对做好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建议;慰问、了解老年人起居、饮食、活动、就医等情况,听取他们的困难和建议。调研中,老人们纷纷表示生活幸福,心情愉快。有的老人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有的老人激动地说“感谢共产党,感谢习总书记”。

在石景山区寿山福海养老服务中心,黄树贤一行深入考察了民营资本举办养老机构工作情况,要求进一步全面放开养老市场,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作用,让社会力量成为提供养老服务的主体,鼓励养老企业做大做强,做成连锁和品牌,服务更多的老年人。在西城区展览路街道国投健康长者公寓,黄树贤希望国有企业进一步聚焦养老产业瓶颈与短板,进一步聚焦履行社会责任,更大规模、更专业地投资养老服务,在满足大城市失能失智高龄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方面作出表率和更大贡献。在海淀区清河敬老院,实地考察了利用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公办养老机构工作,强调要切实履行兜底线保基本职责,优先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服务需求,不断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实现专业化高效运营。在海淀区有颐居中央党校养老照料中心,深入考察了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情况,指出解决大城市养老难问题,行之有效的做法就是深入动员各方力量,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把养老院建在老年人身边,满足老年人就近就便养老服务需求。

在调研中,黄树贤强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养老服务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系统阐明了新时代养老服务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养老服务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完善养老护理体系,努力解决大城市养老难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对全面发展大城市养老服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今年以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专题部署发展养老服务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 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对当前一个时期的养老服务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养老服务不仅是重要的民生事业,也有利于促进就业、消费、投资和经济增长。发展新时代养老服务工作,要两手抓,一手抓好发展养老服务事业,从保民生的高度,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入市场机制,切实履行好兜底线保基本职责;一手抓好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从促消费、增投资、稳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的高度,破除发展障碍,坚持市场机制,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大力推动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

黄树贤指出,与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相比,我国养老服务还存在有效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下一步,要着力优化供给结构,全方位扩大养老服务有效供给。要聚焦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大力支持建设具有全托、日托、上门等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就近就便养老需求。要聚焦长期照护服务供给,扶持发展满足基本养老服务需求、服务高龄及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养老机构,不断提高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比例和照护能力。要聚焦护理人才供给,修订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标准和大纲,加大养老护理员培养培训力度,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养老护理员队伍。要聚焦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健全综合监管机制,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持续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实施民办养老机构消防安全达标工程,着力解决影响养老院服务质量的突出问题。

黄树贤充分肯定了近年来北京市发展养老服务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要求北京市科学谋划、周密部署、狠抓落实,进一步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融合发展,在全面发展大城市养老服务、解决大城市养老难工作方面创造经验、作出表率,更加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让广大老年人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民政部有关司局和北京市民政局负责同志随同调研。

(据民政部网站)

沐鸣4怎么开户_人社部: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可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 本报记者 王勇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建立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健全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形成科学化、社会化、多元化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做好支持服务。

《意见》明确提出,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主要目标是发挥政府、用人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作用,建立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完善宏观管理、标准构建、组织实施、质量监管、服务保障等工作体系,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意见》提出,建立并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由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可结合实际面向本单位职工自主开展,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按规定面向本单位以外人员提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服务。符合条件的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可根据市场和就业需要,面向全体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要坚持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认定结果要经得起市场检验、为社会广泛认可。

在评价标准方面,《意见》提出,国家确定职业分类,依据职业分类,建立由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行业企业评价规范、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等构成的多层次、相互衔接的职业标准体系,作为开展技能人才评价的依据。职业资格评价要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要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或行业企业评价规范组织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要依据经备案的考核规范组织开展。推动成熟的行业企业评价规范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上升为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行业部门组织制定并颁布。行业企业评价规范由行业组织和用人单位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技术规程》开发。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开发。

《意见》鼓励创新评价方式。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可结合实际,按规定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考试、技能操作考核、业绩评审、竞赛选拔、企校合作等多种鉴定考评方式,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倾向,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用人单位、技工院校坚持就业导向,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或委托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意见》明确,技能人才评价实行目录管理。建立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目录管理制度并实行动态调整。动态发布新职业信息和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资格及实施机构由国家职业资格目录规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实行目录管理,向社会公开。中央企业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进行遴选,纳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目录,所属子公司、分公司等分支机构由所在地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给予工作支持、兑现相应待遇并进行监管;其他用人单位由所在地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进行遴选,纳入属地管理。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进行遴选,纳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目录。

《意见》要求完善监督管理措施。各地要做好本地区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的综合管理,通过现场督查、同行监督和社会监督,采取“双随机、一公开”和“互联网+监管”等方式,加强对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及其评价活动的监督管理。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质量监控体系,健全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评估机制,定期组织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

《意见》提出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改革力度,进一步明确政府、市场、用人单位、社会组织等在人才评价中的职能定位,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协调高效的人才评价管理体制。改进政府人才评价宏观管理、政策法规制定、公共服务、监督保障等工作。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所属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职能调整,逐步退出具体认定工作,转向加强质量监督、提供公共服务等工作。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市场机构以及企业、院校等作为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提供技能评价服务。

沐鸣4待遇_中国超4000万失能老年人面临照护难

瘫痪在床无法自理、需要24小时照护,这是失能老人面临的困境,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恐怕也都是难以承受之重。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近2.5亿,其中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他们面临的照护难题,是社会的痛点。

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等6部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老年护理需求评估和规范服务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的通知》,首次为失能老人照护评估和医疗护理员培训建立了“国标”。通知出台后,记者走访多家位于上海的老年护理院,探访老年照护现状。未来,谁为失能老人服务?他们又将如何买单?

专业老年医疗护理人才缺口大

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在上海市杨浦区沪东老年护理院,七成以上是失能失智老人。沪东老年护理院党支部书记李晓琳说,医院现有护士27人,一半以上是90后,她们长期承担着护理病区200位高龄患者的重任。

李晓琳:“护士们每天都会在清晨上班前、日常工作间隙、工作结束之后,主动和老人问好、道别,并通过神情、语气的观察,关注老人的心情变化。”

像这样的老年护理院,截至2018年底上海已经设立了370家,医疗机构内老年医疗护理床位近3.5万张,新建家庭病床5.4万张。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秦净表示,要持续增加老年护理资源供给,积极推进老年护理专业护士队伍的培养。

秦净:“探索‘准入-培训-考核-使用’四位一体的老年专业护士培养模式,基于需求和问题导向,通过集中授课、情景模拟、病房实训等方式,培训了1000余名老年护理专业护士,推进护理员队伍规范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训护理员3万余名。”

事实上,老年医疗护理人才一直存在着“不愿做、留不住、素质不高”的难题。国家卫健委等6部门提出开展医疗护理员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对患者提供辅助护理服务的职业技能并强化职业素质培训,将职业道德、法律安全意识以及保护服务对象隐私等纳入培训全过程,对符合条件的人员按照规定落实促进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培训对象纳入职业培训补贴范围。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表示,此次还明确规范提供老年护理服务的内容。

焦雅辉:“护理服务的内容包括生活护理类、护理与康复类、心理护理类,我们在评估时不仅关心老年人躯体的疾病,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也是需要大家关注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对于心理护理类、中医护理类都有相应的评估标准,以及针对性地提出护理服务的项目和内容。”

老年照护服务由谁买单?

如何为失能老年人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这需要评估先行。今年我国将在部分省市开展失能老人的评估和健康服务的试点工作。文件提出,将老年患者护理需求分为5个等级,也就是老人失能情况越差,护理等级要求越高。具备合法资质、有评估能力的相关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机构承担相关评估工作。秦净提到,上海此前已有实线,将老年照护评估分为6级。

秦净:“主要包括老年人自理能力和疾病轻重两个维度。正常是照护0级,最高的是照护6级,比照护6级更高的就不是照护,而是建议病人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确定了老年人需要照护的标准,有了照护标准可以根据需求派遣照护人员上门服务。”

老年人对专业医疗护理服务呈现庞大而刚性的需求,但我国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体系并未建立起来,我国正在研究失能老人照护费用支付机制。也就是服务由谁买单?《关于开展老年护理需求评估和规范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各地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探索建立老年护理服务收费和保障制度。鼓励并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护理商业保险,以及与老年护理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为老年护理服务支付保障提供有力支撑”。截至2018年年末,商业保险公司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项目约35项,覆盖人数约4600多万,长期护理保险基金规模约47亿元。中国银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副主任刘宏健表示,正在研究制定关于保险公司经办长期护理保险业务的规范要求。

刘宏健:“下一步,我们计划对保险行业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现状问题开展调研和分析,无论是从政策支持的角度,还是从监管的角度,初步形成推动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实施意见。”(据央广中国之声)

沐鸣4官网_他远赴贵州义务支教,为孩子们插上一双翅膀 陈立群:花甲进苗乡 烛照学子路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学生们和陈立群在一起


学生给陈立群(左)戴上民族特色帽子

3年前,原杭州市学军中学校长陈立群,婉拒民办学校两百万元高薪,独自背起行囊,走进贵州省的连绵群山,担任起黔东南州一所普通中学的校长。他开出的唯一条件是“分文不取”。

3年后,陈立群站在了聚光灯下——在全国人民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35个教师节到来之际,9月9日,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陈立群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支教的日子里,陈立群做了什么,想着什么,又给当地带了什么变化?

课堂内外 守住教学生命线

黔东南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一方主战场,也是杭州对口帮扶的地区;台江县是“天下苗族第一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作为全县唯一的公办高中,台江民中在陈立群来此就任校长之前,教育质量堪忧:每年仅有100多人能上二本线,2008年和2011年只有一名学生考上一本。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我只有一个想法,我要竭尽所能去帮助那些和我当时所处环境差不多的孩子。”陈立群的支教初衷就是这样简单、真诚——不为名利、只为初心。

抱着这样的心愿,陈立群迅速投入到台江民中的工作中。可没想到,上任第一天,当他走进台江民中食堂,着实被“吓了一跳”:偌大一所学校,只有一个食堂一口锅,师生排着长队半天打不上饭;苍蝇乱飞,卫生状况堪忧,学生的营养根本无法保障。

陈立群的眼光确实与众不同,他先从改善师生生活条件抓起,着手改善食堂环境。不到两个月时间,全校3个年级分3个食堂用餐,单独开设教工食堂。

偏远山区硬件条件不好能够理解,可是,整个学校学习氛围之差,才更让陈立群感到诧异:校园本是安静之地,可是台江民中晚自习时间吵吵嚷嚷,老师不管,学生不学,完全不是一所学校应该有的样子。

陈立群立即实行全封闭管理,所有学生全部住校,手机全部上交,只在周六发还并限当天使用。学生自习时间不允许在教室讨论,每个班每天检查评比,早中晚挨个教室督察。没多久,3000多人、55间闹哄哄的教室,一下子变得有序起来。

温文尔雅的校长,动起真格来毫不手软。走进课堂的陈立群,开始调研教学质量。这一次他又被教师的不在状态“吓了一跳”。

“一位高三语文老师讲了20多分钟课,才发现自己讲错了。这不是误人子弟嘛!”陈立群当机立断,直接让这位老师“下课”。没过多久,他又将另一名上课没有教案、跟着感觉走的数学老师调离了岗位。

不到一个月时间,两位老师接连被调岗,在台江县教育界迅速传开,大家都被这位铁腕校长雷霆般的整顿魄力震惊了。

“老师们的精神一下子都绷紧了。”台江民中副校长粟高胜说,大家都开始反思自身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深刻理解陈立群口中的“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含义,“大家备课、上课都很积极,教学上变得认真严格、质量有了长足进步。”

短短两个月,陈立群制定了16项管理制度,整顿校风教风,创新教学方法,台江民中经历了让人耳目一新的巨变,这所原本涣散的学校终于回到了正常轨道。

2017年6月7日,是陈立群来到台江民中带出的第一届毕业生高考的日子。两个星期后,当揭开榜单看到成绩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感到欣喜——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达到了近300人,是以往的3倍。

滋润心灵 织成爱的经纬线

“严师”只是他的一面,另一面是深的得学生之心的“暖男”。个人的烦恼,家庭的困难,学习的困惑,乃至对学校管理的意见……学生们都会写在纸上,从校长室门缝塞进来。

2017年底的一天,陈立群打开办公室的门,脚边是一封信和1000元钱。写信的是高三学生王世珍。当时,她因母亲得了尿毒症,提出退学,陈立群去医院探望,极力挽留她,临走时留下1000元钱。没想到,第二天,钱如数退回,并附信一封:

“您就像是一盏灯照亮了我的心灵。您的心意我领了,每个人都有困难的时候,但我明白,人如果不是到了绝境,绝对不能靠别人来改变处境,而是要有所作为。”

2018年6月,王世珍参加高考。现就读于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专业是学前教育。“我希望以后能回到家乡,成为一名老师,像陈校长一样,有爱心、有责任心。”她说。

一进台江民中大门,很远就能看到石头上镌刻的一行大字——人类道德的基点是爱心和责任感。这是陈立群到这里做校长后新设立的。“这是教育事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我特别想对师生传达的价值理念。”陈立群说。

刚担任校长时,全校每年辍学学生有100多个,贫困家庭、留守儿童、问题学生占全校人数近一半。父母遭遇重大疾病的、父母离异的、家里揭不开锅的、学生生病住院的……陈立群心里记得清清楚楚。每个学期,陈立群都要了解每个班的学生入籍报到情况。谁要是连续旷课,班主任都要第一时间报告。

没过多久,老师们又被陈立群的脚力所震惊——这个杭州校长一路向西,到了台江还没有停止步伐,一有时间就要去家访。

在台江民中,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孩子较多,陈立群经常走村入户家访。台江县境内崇山峻岭,车辆经过之处,旁边就是万丈悬崖,有些地方需要坐船、步行。最远的一次家访,陈立群需要先开车一个半小时,再坐45分钟柴油船,下船后再走半小时路,才能到达学生家里。陈立群不在学生家中吃饭,走时却总会留下几百上千元,目的就一个:千万不能辍学!

只有把教育放在“特殊优先级”,才能克服现实困难,找到解决办法。3年时间里,陈立群跑遍了整个台江,家访了100多个贫困学生家庭。春风如雨,润物无声,该校贫困生辍学现象基本消失。

没有爱和责任,做不了教育,更做不好教育。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家长,陈立群都格外重视“心灵唤醒”“精神教育”的力量。

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以及各种公开场合,陈立群都鼓励学生树立远大抱负;教学楼前开辟“志向林”,在每年台江民中“励志节”这天,师生们将自己的志向埋藏于树下;培训驻村第一书记,讲授尊师重教、教育与脱贫、家庭教育;给考上大学的家庭送喜报,让家长感到读书光荣……

因为待遇跟不上,台江民中每年都有十几位教师离职。为了解决教师待遇问题,陈立群没少跑当地的教育部门。他还拿出所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杭州市杰出人才奖20多万元,设立了台江县民族中学“奖教金”,每年奖励9名教师,每人5000元。

陈立群又主动接手了许多“分外之事”:走遍黔东南16个县市,作了100多场讲座,义务给初中、小学校长老师授课,接受培训的校长、老师超过了1万人次。

当地百姓对教育的信心回来了:中考尖子生几乎全部留在本地。2018年9月开学前,台江中考前100名的学生留在本地读书的有95人,今年,这一数字达到了99人,而在往年,常常只有个位数。校园里到处都是蓬勃自新、向上生长的力量,老师们也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获得感。

点燃希望 走向远方地平线

“比起升学上的靓丽数据,我更开心的是,老师学生的精气神不断提升,自信心不断增强。”陈立群和记者分享了这个新变化,“以前,考上大学的孩子不多,也不敢往远的地方走,基本都集中在贵阳。今年,我查看了学生的录取情况,基本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里都有我们的学生。”

孩子们感谢这位“校长爸爸”,办公室里,经常有学生塞进门缝的信、贺卡。然而,面对学生们的感谢,陈立群却说:“错了,是我要感谢你们,因为是你们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提升了我的办学思想,充实了我的精神世界。”

准备去支教前,陈立群向老母亲告别:“儿去贵州,不为功利,不求功德,只为心愿。”

这个心愿由来已久。担任杭州长河高级中学校长期间,陈立群就创办了浙江省首届宏志班,为寒门学子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

“教育是一种唤醒和发现。”陈立群说。他在杭州长河中学工作期间,一共带出了12届宏志班,招收的951名学生全部考上了大学。相比于这样的成绩,陈立群更加坚信一句话: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其次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后来,他和老师们一起总结了“宏志精神”——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高雅的志趣。

来贵州支教,致力于兴办平民教育,这与他长久以来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一脉相承,与他创办宏志班的原因相通。

陈立群唤醒的不只是孩子们的宏图大志,更是用爱唤醒了他们那份感恩的心。而今,当年用心呵护的幼苗已经长大,陈立群一个人的支教,已经变成了一群人的勠力同心——一批批宏志生把“宏志精神”传递到了更多的地方。

陈立群的支教进入了第4个年头,原本计划支教一年,把学校管理理顺了就走,可每当看到山里孩子期待的眼神,他都说“我没有拒绝的理由”。然而,他却很少把自己的事说给大家听。他常年药不离身,也并不富有,更有好多牵挂:92岁的老母亲独自在临安老家生活,孙女今年5月出生后,还没见过爷爷。

面对这些,教育局领导、学校老师都不敢多问,他们从不问“陈校长什么时候回去”,他们只关心“陈校长还能留多久”。

陈立群的微信头像是教室用木板钉起来、四面通风的台江县小江小学。他以此激励自己,只有争取给孩子更好的求学机会,才能用教育阻断贫穷代际传递。现在,他所能做的就是尽快在当地传播爱与责任的教育理念,留下学校管理、教育改革的经验。

在陈立群出资和推动下,台江民中启动《青年教师培养行动计划》,针对不同老师情况提出了“小荷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等培养计划。

“所有的帮扶总是暂时的,所有的支教总是要结束的,关键在于增强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至于到底会在台江支教到何时,陈立群自己也说不清,但他对学生的爱和责任感始终如一,因为这里有他太多的牵挂。

(据《浙江日报》,有删节)

沐鸣4招商登陆_《2019年淋巴瘤患者生存状况白皮书》发布 战胜肿瘤需建设多层次保障体系


白皮书发布仪式


淋巴瘤患者失业情况

■ 本报记者 于俊如

9月12日,时逢第16个“世界淋巴瘤日”,由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淋巴瘤之家”患友组织发起,百济神州支持的《2019年淋巴瘤患者生存状况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

白皮书调研覆盖全国近5000名患者,围绕诊疗经历、医疗负担、生命质量等维度展开调查,旨在通过厘清和反映我国淋巴瘤患者的现实状况,提升全社会对淋巴瘤患者的关注,并呼吁各界携手,帮助患者改善生命质量,重拾生活信心。

据“淋巴瘤之家”创始人顾洪飞介绍:“作为患者组织,我们在工作中时常遇到患者全家奔走多个医院、省市就医的例子,可以想象他们在体力、财力与心理上面临的巨大压力。在2018年全球淋巴瘤患者生存调研中我们看到,中国患者是全球患者中唯一一个将经济负担作为最主要负担诉求的患者群体。所以我们2019年主要针对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生命质量展开进一步的调研,看中国的患者到底经济负担是什么样的,生存质量如何。”

“患者的困境和需求,是我们开展帮扶工作的起点。”白皮书发起方之一、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马滔介绍了本次调研的初衷,“在我国,淋巴瘤尤其是罕见淋巴瘤亚型的患者正面临巨大挑战,而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还需仰赖多方力量。我们希望通过白皮书的发布,引导各方关注淋巴瘤患者的生存现实,为切实解决患者需求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希望与困难并存

“我当爸爸了,9年前的一位患者刚刚告诉我这个消息,很开心,这是作为医生最愿意最高兴听到的话”,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朱军说。

据朱军介绍,作为可以被治愈的一类癌症,淋巴瘤在肿瘤的发病排位中并不靠前,男性占第9,女性因为有乳腺癌等高发病占据第11位。

朱军用多、快、好、省四个字来形容淋巴瘤的特点。多,主要是指患者数量多,尤其是老年人居多;快,是发病快;好,治愈率提高最快;省,新药多,新的治疗办法多,相对于单一的化疗手段,更容易走向多元的规范治疗之路。

但是,淋巴瘤目前也面临着分型多、确诊难、发病症状不典型,常常容易被忽视、经济压力大等问题。

白皮书显示,参与调研的患者中,约43%患者曾有过误诊经历,51%的患者辗转多家医院后方得以确诊。患者从初次诊断到最终确定所患亚型,平均耗费时长为2.5个月,而一些亚型患者确诊所需等待时间更为漫长。误诊比例最高的病种达到57%,最低的也有23%。同时,调研表明,大部分患者为了确诊,需奔赴北上广等医疗资源集中的大城市,异地就医成为许多患者无奈的选择。

关于误诊方面,朱军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它并非单一疾病。淋巴瘤是一个不太容易诊断明确的病,淋巴瘤根据世卫组织的分类,淋巴瘤实际上是70多种不同亚型的“淋巴瘤家族”的统称,并且淋巴瘤还在持续不断的分类,这就说明了它的复杂性。

调研中说有40%的误诊率,这是病友的看法,作为临床医生,朱军认为没有这么高的误诊率,因为误诊是把这个病看成另外一个病。

“一般来说淋巴瘤病人需要去两家以上的医院才能得出结论,如果你把前面看的都说是误诊,这个误诊率很高。但是因为淋巴瘤的类型很多,淋巴瘤的分类难度很大,因此在淋巴瘤上出现很多的不同的看法,这就需要很多临床专家和医生进行合作。”朱军表示。

随着医学技术与临床研究的进步,这一困境有望取得突破。朱军分享道:“实际上,淋巴瘤有希望成为‘一击即中’的肿瘤,如果患者能及时得到诊断、有效的治疗,病情可能在极大程度上得到很好的控制。如今,新药不断涌现,包括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的运用,已经让淋巴瘤治疗进入无化疗时代。尤其是本土创新药的发展,对于套淋、慢淋等少见亚型都有新的疗法在探索。作为临床医生,我希望新疗法越来越多,能让更多的患者从中获益,这是最让我兴奋和期盼的事。原来我们都说把肿瘤细胞杀死,现在我们可以用一些和平相处的方式,就好了。”

需求与压力同在

“如果我一定要得一种癌症,我希望是淋巴瘤”,现场不止一位嘉宾给出了这个假设问答,原因是因为这是一种可以治愈,也知道怎么治愈的病。但是,相对于可以康复的美好前景而言,随着淋巴瘤患者生存期逐步延长,由于长期治疗导致的经济负担,也成为困扰患者及家庭的一大难题。

在重点调查的淋巴瘤患者生存状况方面,白皮书显示,有高达93.5%的青年赋闲患者,是由于患病导致不能工作或读书;70%的中年赋闲患者,是由于患病而不能工作或者不得不提前退休。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高额的医疗费,白皮书显示,2018年度患者年度医疗水平总支出平均值为18.6万元,约为家庭年收入中位数的2.33倍;患者年度自费支出平均值10.7万元,约为家庭年收入中位数的1.34倍。

患者治疗总花费平均为32.6万元,治疗自费比例为60%,只有17%的患者可以承受患病带来的医疗支出;有61%的患者曾有过断药经历,其中有19%是因经济负担过重而断药。从所患淋巴瘤亚型来看,间变大、套淋这两种亚型因为经济负担而断药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1%、36%。

另外,淋巴瘤因为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更新换代快,出现了很多免疫/靶向药,在给淋巴瘤患者带来治疗获益的同时,也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相当大的经济负担。白皮书显示,间变大、霍奇金、MK/T、慢淋四种亚型,使用免疫/靶向药对于整体花费影响最大,会造成19.4万元—37.8万元的总体增量。尽管如此,各淋巴瘤亚型患者都表现出对于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的需求,其中套淋、慢淋、滤泡、外周T、边缘区患者的需求呼声都很迫切。

百济神州中国区总经理兼公司总裁吴晓滨博士表示:“如今,在国家的大力号召下,包括百济神州在内的一批创新药企快速发展,聚焦中国患者需求,启动大量临床研究,通过加快新药创制,帮助患者以多元化方式获得创新疗法。但是怎么降低药价,让中国人吃得起好药,还需要多方努力。”

青岛市社会保险研究会副会长刘军帅认为,所有的药物都有一个可及性,但是有很多药物,包括这些药怎么报销,以及报销的可负担性,一个是医保的可负担性,一个是个人负担性,这是大家现在习以为常的三个大的融合体系,但是它背后包含了三个因素,伦理、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做任何一个政策,其目的都是为了让患者的健康和福利得到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做罕见病目录就需要考虑优先级的问题,要对这么多罕见病做一个优先级的管理。

“因为我们现在资源有限,应该让最需要的患者先进来,有一些还不威胁生命的就往后推一点,区别好轻重缓急。从伦理上看,虽然每个患者都需要照顾,但是毕竟受制于资源等各个方面的限制,仍旧需要先选最重要的那个。”刘军帅表示。

共建多层次保障体系

刘军帅认为,要形成一个利益联动体,建设一个多层次保障体系,来共同解决问题,包括社会救助、商保、慈善等各方的参与。

朱军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希望多建立淋巴瘤之家。他的解释是,得了疾病都会担心,加之淋巴瘤比较复杂,所以病人会不清楚。有了淋巴瘤之家,在专业的指导下,就会慢慢地好起来。

值此“世界淋巴瘤日”,与会嘉宾希望通过白皮书,能将患者及其家庭的生存现状完整呈现在公众面前,帮助公众全面了解淋巴瘤,给予患者更多理解与关注。

沐鸣4招商登陆_公益事业的中国进度


■ 郑淯心 石浩天

公益就是捐钱,这还是很多中国人心中公益的直接印象。

8月15日,民政部发布2018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年有1072.0万人次在民政领域提供了2388.7万小时的志愿服务;全国社会组织捐赠收入达919.7亿元,比上年增长26.1%。

这一数据比1999年有着指数级增长。1999年时,全年民政部门组织筹集的社会捐赠资金及物资折合金额16.4亿元。

作为行业资深专家,《公益时报》社社长刘京回忆,1999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捐赠法》正式生效时,时任民政部部长的崔乃夫曾说,公益事业将来肯定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崔乃夫所预言,当代中国公益曾伴随着国人度过了非典、抗击了洪水、挺住了汶川地震,如今的中国公益不仅深入攻坚扶贫前线,也在为我们身边的美好社区默默耕耘,2018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42.7万个。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78.7%,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45.3%。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团体)12.9万个。

当然,时代从未曾停止对公益中国的考验,放眼全球与未来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刘京表示,目前我国企业家捐助占比93%,但美国的公益资金82%却来源于公众;据民政部数据显示,目前最方便大众参与的互联网公益在2018全年募集善款31.7亿元,腾讯公益、蚂蚁金服、阿里巴巴公益三家共募集28.35亿元,占比约九成,中国公益走向“公益中国”还大有可为。

1999年:国家公益事业的关键节点

1999年以前的当代中国公益蹒跚起步。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公益项目在当时备受争议,但现在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原来竟是一项公益:现名为“中国福利彩票”的“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券”。

1986年春天,时任民政部部长的崔乃夫面对民政部的资金缺口,有了一个构想:用发行彩票的形式募集社会福利公益基金。在当时改革开放初期,国人对彩票仍存偏见,而用彩票做公益服务民生,更是被惊为“天方夜谭”。

经过一年多的争议与准备,1987年7月,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券以及与此配套的《发行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券试行办法》正式在国家层面发行,在全国开设10个试点省市。从1987年最后两个季度的1739.5万元销售额,到1989年的3.76亿元,福利彩票这一形式获得民众的认可也用了近两年时间。

1989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成立,同年10月,时任理事长刘延东在会上宣布,建立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长期实施“希望工程”。提起手握铅笔头凝视前方的“大眼睛女孩儿”苏明娟海报,这是很多人会联想到一个画面。作为新中国改革开放后首批公益项目之一的希望工程,已经累计募集捐款53亿多元人民币,资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逾338万名,建设希望小学15444所。

十年之后,1999年公益捐赠法成功立法,中国公益自此有法可依,原先几家公募基金会各自为战的公益格局也向着全国性的公益事业全面推进。

此时的崔乃夫也在设想着将公益事业做得更深更广,公益时报的创办就是这个大公益格局的一个缩影,刘京提到,1999年公益捐赠法立法后,时任民政部副部长的徐瑞新、党组成员杨建昌曾一起研究,商讨创办一家公益的媒体,或者说公益发展的媒体。

对于刘京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抉择,因为没有人认为他会脱离体制身份去创办一家报社——1979年入职民政部,曾担任领导秘书,在多个部属业务司局和企业工作了20年,未来无论是从事行政管理还是企业运营,在他人看来都是前途不可限量。然而,他还是毅然选择办这份以公益命名的报纸。

2004年:企业家捐赠走上历史舞台

2004年,《公益时报》首次发布中国慈善排行榜,而这一排行榜得以发布的逻辑前提是,中国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公益事业当中,不能单纯靠一张新闻纸来推动企业家向慈善家转变。

一年之前,也就是2003年“非典”时期,公益展露头角,据公益时报统计,截至2003年7月31日,全国共接收社会捐赠款物40.74亿元,其中内地企业、个人捐赠27.44亿元,占比67.3%,党政机关及事业、社团组织捐赠6.1亿元,占比15%;与捐赠方以民间力量占多数的情况相反,接收一方在“非典”时期仍被官方垄断,民政部门、卫生部门、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及地方分会接收捐赠款物共占比93.2%,而剩余6.8%也由相关指定机构接收,面向公众的公募基金会仍是企业和个人献出爱心为数不多的渠道。

这一情况也在2004年有了划时段意义的改变:2004年2月,国务院通过《基金会管理条例》,正式认可非公募基金会;2005年6月,我国首个非公募基金会,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在香江集团总裁翟美卿的倡导下创立,成为我国首个由民营企业出资创办的基金会。

2005年1月,牛根生携家人捐赠了蒙牛乳业全部股份,并约定:在他有生之年,该等股份红利所得的51%归老牛基金会,49%归个人支配(而实际执行比例为,红利的67%归老牛基金会,33%归个人支配);而待他天年之后,该等股份的红利100%归老牛基金会,家人只领取相当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生活费。

2010年5月4日,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签署了捐赠协议,向西南五省(区、市)干旱灾区贫困农户捐赠两亿元善款。但曹德旺同时要求,中国扶贫基金会必须在半年内,以每户2000元的标准发放到滇、桂、渝、黔、川的近10万农户手中,管理费不超过3%,差错率不得超过1%,否则按超出部分的30倍赔偿。最终,双方敲定管理费为600万元,为捐款额度的3%。曹得旺要求捐款不能给当官的,也不能给有钱的,差错率要控制在1%以内。若误差超过1%,即按超出部分的30倍予以赔偿,但最高赔偿额不超过600万。曹德旺对这一近乎苛刻的要求表示:“事情做细些就不会错,还能防止被人冒领。”

2010年11月,两亿扶贫善款项目基本完成。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组成的评估团队对项目进行了综合评估,数据显示,缺损比例为0.85%,低于捐方1%的标准,达到曹德旺的要求。对于投身慈善多年的曹德旺来说,选择问责是第一次,但此前他在别处的钱也都“花得很明白”。曹德旺不止一次告诉媒体,即便在慈善领域,他也不相信任何人,只相信制度和逻辑。对于他来说,这这场“对赌”两亿元的捐款是个试验,曹德旺也因此排在了当年《公益时报》中国慈善榜的首位。

2016年《慈善法》通过后,公募基金会数量增加的速度大幅下降。据基金会中心网数据中心实时统计,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国范围内已经注册的基金会数量达5545家,比2015年同期的基金会数量增加674家,年增长率为13.84%。其中,全国共有1565家公募基金会,占全国已注册基金会总数的28%;还有3980家非公募基金会,占全国已注册基金会总数的72%,以企业家为代表的民间资本对善款的出资、运营和捐赠蔚然成风。

从全民公益的层面上来说,中国公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堆积在财富沙漏上方的巨大公益势能何时落到更广阔的大众平面还是一个未知数。

2011年:公益全民化

比起被过分关注的浮于公益表面的数字,全民公益的心态尚未在全社会得到普及。

基金会在这个时期有了一个观念上重要改变,从前都是捐赠人拿着公益产品去募捐找公益项目,这时出现了通过发现社会问题,做成公益产品,再到募资的过程,更像是一个金融产品。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在国际中并不算高的人均GDP水平,公民个人想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若没有互联网渠道的支持,不仅会加大实体慈善机构募集和统计的工作负担,更可能面临善路不通的困境。也在此时,互联网募捐出现,这为全民公益提供了便捷度。

移动互联网时代,公益慈善打开了新大门,朝着精细化、全民化、广覆盖的趋势发展。各类网络慈善形式通过社交的强关系性,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高效便捷的筹款渠道,对传统慈善进行有益补充。

2016年9月,我国慈善制度建设的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施行,规定没有获得公开募捐资格的个人和组织不得在网上公开募捐。民政部随后公布了首批13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

2017年,互联网慈善将进入监管元年。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建设慈善组织信息发布平台,对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进行随机检查,同时进一步发动社会监督,建立公众投诉举报邮箱。国家将通过强有力的硬性指标,确保慈善事业在阳光下运作。

据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副司长孟志强介绍,2018年,网民点击、关注和参与慈善超过84.6亿人次,一些基金会的网络募捐已经占到捐赠总收入的80%以上。

互联网公益在成为我国全民公益一个重要渠道的同时,对比2018全年31.7亿元的互联网善款,与腾讯公益、蚂蚁金服、阿里巴巴公益三家独占九成的现状来看,筹集金额、机构数量以及善款去向等的匮乏也不容忽视。

(据《经济观察报》)

沐鸣4注册登录_马云:走下“生意场”,投入“公益圈”

■ 见习记者 隋福毅

9月10日教师节,对于马云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天。当天,在阿里巴巴20周年年会上,马云正式宣布将正式卸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职位。

其实,马云的离任并非心血来潮。马云说:‘为了这一天,我认真准备了10年。’

早在2009年,马云便公开透露自己将会离开董事长职务。虽然这一言论曾引起很多人的不解,但它在昨日得到了印证。

谈及今后,马云表示:‘不当阿里巴巴董事长,不等于我退休,我不会停下来,只是换个江湖继续折腾。’

马云口中的江湖不是别的,正是他一直关注的教育以及公益领域。
 

马云的“公益名片”
 

“教师是我最喜欢的职业”

1964年9月10日,马云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似乎从那个时间开始,马云便与“教师”这个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马云曾经经历过两次高考落榜,直到第三次,他才被杭州师范学院破格升入外语本科专业。

1988年,马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英文及国际贸易讲师。

也正是在这一年,“教师”这一职业真正进入了马云的世界。

1995年3月,马云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辞职创业。1999年9月9日,在杭州的一间公寓里,阿里巴巴正式成立。此后的20年,马云一直将自己的精力倾注在阿里巴巴的建设和发展上,但教师这份职业却始终是他心中绕不开的一段经历。

“教师是我最喜欢的职业。”马云曾经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这样表述过。

2018年5月13日,正值杭师大学110周年校庆,马云返校交流时曾说:“我最喜欢的、做得最好的工作,还是当老师。”

2018年9月5日,全球XIN公益大会,马云说道:“最后,我还是会回到当老师这一行。我做老师能得心应手,而且也是性格决定的,我对很多东西充满好奇和想象。”

2018年9月10日,马云宣告一年后即将卸任阿里巴巴董事长时,他也曾明确表示:“想回归教育,做我热爱的事情会让我无比兴奋和幸福”。

在马云看来,创业成功是幸运,而支持教育是他毕生的使命之一。

“很多人做一点点才是公益”

翻开马云的微博,你会发现,马云给自己贴了一个标签——乡村教师代言人。马云身上浓厚的教育情结让他坚持回馈教育。

2014年12月,马云个人出资成立浙江马云公益基金会,重点关注乡村教育。

2015年9月16日,马云公益基金会启动“马云乡村教师计划”,每年一届寻找100位优秀乡村教师,持续三年给予每人共10万元的现金资助与专业发展机会;

2016年7月4日,马云公益基金会正式发布“马云乡村校长计划”,每年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20位优秀的“乡村教育家”,在3年内共给予每人50万元的支持;

2017年11月11日,马云公益基金会在贵州发布了第一所“马云乡村寄宿制学校计划”试点学校,志在解决当下农村中小学面临的具体问题,让乡村寄宿制学校的儿童健康生活、阳光成长;

2017年12月11日,“马云乡村师范生计划”正式启动,项目计划10年内至少投入3亿元,为乡村教育发现和注入新生力量,为中国培养未来教育家。

除了教育,环保领域也是马云公益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4月,马云联合沈国军、朱保国等企业家发起成立“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致力于用公益的心态、科学的手段、商业的手法来保护自然,一寸寸地建立保护地,守护那些人类必须捍卫的生存空间。

去年的全球XIN公益大会现场,马云公开表达了自己的公益观点:一个人做很多不是公益,很多人做一点点才是真正的公益。

2015年,阿里巴巴16周年年庆当天,马云向全体员工发出了一项特殊的KPI——每人每年完成3小时公益志愿服务。2017年9月5日,阿里巴巴向全社会发出“人人3小时,公益亿起来”倡议,并上线了“人人3小时”公益平台。

在很多人眼中,马云的公益实践可能太过高调,但在马云看来,他这样做只是为了唤醒每个人心中的善良,让每个人都参与公益。

“很多事情我想‘折腾’”

去年,网上爆出了马云的一张“新名片”。其中,有这么几个头衔引起关注:阿里巴巴一号公益志愿者、阿里巴巴脱贫基金主席、马云公益基金会创始人、乡村教师代言人、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联席主席、大自然保护协会全球董事。

此前,马云在接受彭博电视台访问时透露,他会把更多的时间和财富用于教育和公益事业。

“在教育领域,我可以做独特的、不同的、马云式思维的事情。我会向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这些世界上伟大的公益家学习很多,但我想要用我自己的方式来做点事情。”马云说道。

在马云的卸任演讲中,马云明确表示:“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不美好、不对的事情、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自己觉得,仍有很多想去折腾的事情,例如教育、公益和环保等。”

“折腾”是马云对自己的评价,也是他自己的人生态度。

老师的身份一直是马云引以为傲的一个称号。在他的新名片中,“老师”紧紧附着在“马云”身后。在2019年教师节这一天,马云卸任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职位,朝着自己心中热爱的方向走去。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换个‘江湖’折腾,咱们后会有期。”马云表示。

——————————————————————————

马云卸任演讲摘录

——今天不是马云的退休,而是一个制度传承的开始,今天不是一个人的选择,而是一个制度的成功。

——未来30年世界会发生很多天翻地覆的变化,因为是技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大家的想象,这次技术革命是人类有史以来将会发生最深刻的变化。无论是人工智能也好,无论是大数据还是我们快进入的5G时代,所有都希望解决人类三个问题,可持续发展、普惠和利他。这个世界如果做不到可持续发展,这个世界如果不能普惠,技术普惠、金融普惠、机遇普惠,不能做到让别人更好,这个世界会变得越来越乱。如果技术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技术就毫无意义,不解决这些问题我相信这个世界会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

——如果过去的20年是互联网公司的20年,那么未来的30年是用好互联网技术的30年,这个互联网时代是给每个人的机会,只有你是否愿意改变自己,所有的阵痛都只能通过改变自己来完成。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我们每个人都要走出昨天的自己,未来的世界如果你希望成功,你的企业想成功,你个人想成功,那你记住,你不仅仅要为自己着想,你要为别人着想,为世界着想,为未来着想。

——21世纪,不管你是什么样的组织,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不是要做大,你不应该做强,你要做好,善良是最强大的力量。

——其实我们每次重要的选择,每次阿里巴巴在关键的时刻,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有从商业的利益出发,我们做的决定阿里从20年前到现在,所有的决定,重要的决定都跟钱无关,我们都思考所做的决定,所投入的技术,所做的产品是否可以解决社会的问题,是否是按照我们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而出发的。

——我们的目标从来不是不是为了打败对手,而是我们希望给世界带来更好的变化。我们不想也不愿意变成一家强大的公司,我们只希望致敬在社会上、在世界中,在老百姓用户面前、心里我们是一家好的公司。

——强大的公司不容易,但要做好公司更难,强的公司是商业能力决定的,而好公司是担当、是责任、是善良。过去20年的努力阿里巴巴拥有了最好的人才,最好的技术,最热的资源,但这不是我们可以炫耀的资产,这是社会对我们巨大的信任,社会把最好的人才,社会把可以开拓技术的精力,把很多的信任给了我们。我们每个人都会说感恩,每个人都在说感谢,但我希望阿里人感谢社会信任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行动去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惊喜。我希望未来20年我们的责任是用好这些资源,这些人才、技术让世界更加绿色,让世界更加普惠,让世界更加可持续发展。同时,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柔软与温暖。

——我们希望技术是善意,我们希望技术给人带来的是希望而不是绝望,我们希望阿里巴巴在未来参与新一轮的全球化,给世界带去机会,给全世界的中小企业帮他们卖货,帮全世界的小老百姓获得金融的支持,让全世界的货能“货通天下”,这就是我们希望的全球化,我们更希望技术,阿里巴巴今天是一家技术公司,技术的强大在于它给社会带来的价值,给人类带来的温暖。阿里云,阿里巴巴所有的技术部门、技术人员有自己的能力、想象力,给世界带来机会。技术必须向善,我们也必须明白,14亿的人口制造业不会给中国带来很多就业,未来中国巨大的挑战是就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更多的能够创造就业的服务业,是阿里人今天你们手上的资源、人才和技术应该全力以赴。

——至于我自己,我把我自己想得很明白,人生不是你取得了什么,而是你经历了什么。世界那么美好,有那么多事我都想去体验都想去尝试一下,而且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不美好、不对的事情,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自己觉得我是要去折腾折腾。

——2013年我离开了CEO的岗位,我本以为我不会那么忙,我以为当董事长会轻松很多,没想到过去的6年我比以前更忙,不当阿里巴巴董事长,不等于我退休,我是不会停下来的。阿里巴巴只是我很多梦想中的一个而已,我自己觉得我还很年轻,我自己觉得我有很多地方我都想去玩玩,都想去折腾。很多事情教育、公益、环保这些我一直在做,但我觉得我可以做得更好,花更多的时间,也许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过了今天晚上我就要开启新的生活,我不当这个董事长我确实相信世界那么好,机会那么多,我又那么爱热闹,哪里舍得这么年轻就退休。我希望,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有期,谢谢大家。

沐鸣4注册主管_政协委员凌锋: 让《蓝月谷》带给孤儿孩子们自信


近日,在北京水立方大型原创儿童舞蹈诗剧《蓝月谷》公益演出的现场,迎来了600余名参加2019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全球特别大会的嘉宾观看演出,这些观众还将每人为出演孩子捐赠100美元。

这场演出由云南丽江民族孤儿学校筹划、北京现代舞团协助创作,主题为“拯救生命,改变命运”。150余名来自丽江民族孤儿学校不同年级的孩子担任演员,他们来自20余个民族。据悉,此次演出的所有门票收入将用于支持丽江民族孤儿学校的项目。

筹资7000余万元助孤

“之所以要在2019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全球特别大会期间,安排这样一场公益演出,一方面是因为根据国际学术会议惯例,会议闭幕前一天要举行例行晚宴。在遵循国际惯例前提下,本届大会会务组又有创新,除在2019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全球特别大会(2019WFNS)闭幕前一天安排晚宴,还为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与会嘉宾特别献上彰显多民族特色、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的大型原创儿童舞蹈诗剧《蓝月谷》演出。”演出总策划、2019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全球特别大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凌锋向《公益时报》介绍道,“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自1955成立60余年来,首次在中国举行全球大会,这是中国几代神经外科人的梦想与夙愿,也是我国神经外科医生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的礼物。《蓝月谷》是会务组代表中国向参会嘉宾特别献上的礼物。”

凌锋说,作为医生,拯救生命是工作天职,改变命运则是更高的境界。她因曾经为丽江民族孤儿学校原校长手术,受校长术前托孤而与学校孩子们结缘,并自2005年以来共计筹资7000余万元,专项资助云南丽江民族孤儿学校,前后抚养了1320名孤儿,并让他们得到良好的教育。但她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在保障孩子们受教育的同时,让孩子们学会爱和感恩并且自信,《蓝月谷》的演出就成为办法之一。

把艺术送到孩子面前

“我是研究人脑的医生,也是一名教了很多学生的教师,深知自信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孩子拥有自信,将来在社会上上也容易成功。而如果自卑感很重,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阴暗,就会把孩子们拽进痛苦的深渊。”那么如何让孩子们变得有自信心呢?凌锋说,应该发掘他们内在的潜力。“因为他们多数是少数民族,天然拥有那种‘能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的基因,编排一台可以一直在学校循环演出的节目成为我们的选择,这就是《蓝月谷》。”此前《蓝月谷》曾在北京、深圳、丽江等地多次演出,部分选段还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演出过,均获得极大反响。

国家一级编导、贵州省舞蹈家协会原副主席罗丽丽担任了《蓝月谷》总导演。4年之前,罗丽丽受凌锋教授委托,编排舞蹈诗剧《蓝月谷》。罗丽丽的女儿、北京现代舞团艺术总监高艳津子,则担任《蓝月谷》的艺术总监。罗丽丽本人以及包括高艳津子在内的北京现代舞团多位演职人员,均曾多次亲赴丽江指导孩子们排练。这些付出,全部不取报酬。

《蓝月谷》的创作灵感源于流淌在玉龙山脚下的一弯如月亮的蓝色湖水,因其呈纯净的宝蓝色泽,至古美称“蓝月谷”。舞蹈诗剧以《蓝月谷》为名称,就是希望用象征古老、神奇、源远流长的东巴文化,来寓意丽江民族孤儿学校孩子们的纯净感恩之心。

“艺术不应该只属于有机会接近艺术的人,没有机会,我们要努力把机会送到他们面前。”高艳津子说,4年前,当了解到凌锋教授希望以艺术为突破口,来提升孩子们的自信心并教育孩子更加懂得爱和感恩时,她带领团队加入。并且,她把身为老舞蹈家的母亲罗丽丽请出来。

让孩子们超越自己

指导孩子们排练,也让高艳津子颇为感慨并收获颇多。“这些学生身体素质、年龄甚至心智差距很大。我们排练老师的目标,就是每天都让孩子们努力超越自己。演员们最终在舞台上呈现给观众的只有一个多小时,但此时他们和所有天上的星星一样,都是闪光的。这个过程也是他们的内心逐渐变得强大的过程。”高艳津子强调。

13岁的旦史玛,是一名傈僳族女孩,她在节目中演出3个角色。原本,她是一个有些自卑的女孩,但在学舞蹈的过程中,“找到了从来没有的那种自信”。

11岁的郑励晖,原本就是一个喜欢跳舞的男孩。作为一名孤儿,他曾经怕学校的哥哥姐姐们嘲笑他没有父母,但发现哥哥姐姐们对他都很好。而他长大后的愿望,是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一名像“凌妈妈”(丽江民族孤儿学校孩子们对凌锋的爱称)一样的爱心人士,去帮助别人。

另据了解,舞蹈诗剧《蓝月谷》演出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序幕:呼唤妈妈”“上篇:山·风”“下篇:水·蕴”“尾声:感恩”。其中“上篇:山·风”通过鲜活的山里生活,传递纳西人朴素的教育理念——“孩子,做人,要有山一样坚强的品性!要有山一样宽广的胸襟!”“下篇:水·蕴”,选择有地域文化代表的蓝月谷、泸沽湖为叙事载体,倾诉纳西人似水柔情的美丽情怀。

(徐辉)

沐鸣41960注册地址_知名企业共探碳减排路径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副总干事周非发言

还记得那部口碑爆棚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吗?或许我们不会亲身经历电影中的场景,但对于全人类来讲,一次次真实的环境危机摆在眼前,触目惊心!经历过大火的亚马孙雨林满目疮痍,扛不住高温的奥乔屈尔冰川最终消逝,全球气温扶摇直上,物种加速灭亡,极端天气频发,气候变化悄无声息地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现代工业发展过度依赖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其燃烧后排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及全球变暖。由于二氧化碳含量较多,所占比例最大,减少碳排放对缓解气候变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显示,2018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再创记录,高达330亿吨,同比增长1.7%。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始终保持在高位,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增加也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

自“十二五”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法规,用于指导和规范全国和各地的碳减排及节能工作:2009年,国务院决定将“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2011年8月,国务院下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十四五”时期,全国能源行业也将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等。

近期,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北京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联合举办的“科学碳目标倡议培训交流会”在京召开,来自能源、通信、零售等行业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科学碳减排,有效减缓全球变暖。

交流会上,作为碳排放减排的优秀企业代表,沃尔玛中国可持续发展负责人房莹做了精彩分享。她指出沃尔玛计划通过“10亿吨减排项目”与供应商合力在2030年前将其在全球业务价值链中产生的排放减少10亿吨,承诺2030年前将其中国业务价值链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00万吨。集团所有门店从使用再生能源、优化制冷系统、改造空调系统、更换照明系统等方面进行可持续运营,并在农业种植、废弃物、包装等六类生产中进行再次优化。

迪卡侬作为全球知名体育零售商,于2018年9月在纽约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正式宣布将在2026年全球门店和仓库使用的电能实现100%源自可再生能源的目标。迪卡侬职能经理胡志鹏在会上表示为实现这一美好愿景,迪卡侬做了科学、标准的碳足迹分析,并根据其在产品和供应链不同的碳排量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减碳计划行动方案。

既要完成国家和集团公司节能减排的指标,又要保障经营收入和利润,中国移动在近些年中,摸索出一条合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移动长期开展绿色行动计划,紧跟国家政策,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信息技术打造“蓝天卫士”信息化应用,为200多个地方政府提供大气污染防治信息化支撑,提供了环境监控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连续11年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华为,是中国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先驱者,其在2018年报告中指出,华为将聚焦数字包容、安全可信、绿色环保、和谐生态四大可持续发展战略。华为致力于通过创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促进各行业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牵手供应商开展制定绿色伙伴计划,共建低碳社会。

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做出具体安排。从各国政府间的合作再到各领域企业的自主行动,各个行业都在以实际行动努力控制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二氧化碳减排工作不仅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极强的工作。各企业,特别是碳排放强度较大的企业更应审时度势,深入了解全国出台的碳市场和排放政策;做好企业碳排放数据核算;发掘内部减排潜力的同时,尽快布局减排技术的研发;探寻符合企业实际的减排途径,有的放矢地开展碳减排工作,为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正如沃尔玛和迪卡侬两家企业代表在分享中不约而同地提出,虽然更换设备会导致企业前期投入增加,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是对企业有益的。“碳含量减排”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势必推动中国创新事业的发展,更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贡献力量。(相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