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搜狐新闻马拉松第十二季在北京、上海、西安、武汉四地同时开跑。活动以“阳光下的笑脸”为主题,旨在用公益行动助力复工复产复信心。同时,搜狐采用视频分屏直播技术,四地同步直播“马拉松进行时”,丰富互联网视域下的公益形态,最大化传递抗疫正能量。 郑爽、杜淳、唐一菲、高鑫、彭楚粤、袁成杰、纪凌尘、赵天宇、周韦彤、姜超、张皓然、冯茗惊、徐洁儿等明星;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万科集团创始人、深潜公司创始人王石等企业家;搜狐签约艺人利晴天、余玥、孙嘉琪、孙熹之、卫然、徐沁、徐天奇、刘逢乔分别在四地现身开跑,希望以自身行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传达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搜狐新闻马拉松邀请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华山医院支援武汉医疗队总指挥、武昌方舱医院副院长马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队长、临时党总支书记郑军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上海华山医院4名援鄂医生等多位战“疫”英雄,以及湖北省卫健委副主任、金银潭医院张定宇院长,武汉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武汉市卫健委医政医管处姜明处长,以此传递坚韧拼搏、不断挑战的马拉松精神,表达对所有战“疫”英雄的礼赞。
第十二季搜狐新闻马拉松启动张朝阳致辞向战“疫”英雄致敬 作为搜狐历史悠久的内容、品牌——搜狐新闻马拉松已经举办了11届。搜狐马拉松此前从北京朝阳公园跑到丽江、青海湖,再跑到三亚、长白山、首尔、北海道等地,希望能够通过搜狐的镜头让大众看到最美的路线,同时用明星名人来带动全民健身。
在上海马拉松开跑之前,张朝阳进行简短致辞。他表示,此次马拉松,对于最美路线的要求降低了,更重视城市、参与的人、表达的内涵和精神。今年马拉松的主题设置为“阳光下的笑脸”,希望能借此传达一种祝贺,告诉全世界,疫情已经过去,生活恢复了正常。同时,也借此次活动向战“疫”英雄致敬,向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致敬。而且,此次活动还采用了视频分屏直播技术,实现了四地同步直播,让大家有一种“不在一起胜似在一起”的感觉,一同拥抱健康。 随后,武汉和上海的战“疫”英雄们通过视频分屏直播技术“云”对话,就新常态下复工复产需要的防控措施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张文宏发言称,此次的马拉松活动,是为了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抗疫已经取得了初步胜利,也希望全世界抗疫胜利,开始正常的生活。同时,张文宏觉得,武汉的重启对大家来说尤其意义深远,“此次马拉松,大家一起出来在武汉跑步,看到这个,我们觉得比我们自己重启还要重要。” 张定宇则借此呼吁武汉人民振作起来,随着武汉市集中核酸检测结果公布,其中无症状感染者为10万分之3.3,张定宇称这是一个极低的感染率,证明武汉现在很安全。“也请其他城市的大家,对武汉以及我们湖北人民多多敞开胸怀,我们还是从前那个武汉,我们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上海站:郑爽携父母助阵马拉松高鑫带伤咬牙坚持完成五公里 在上海站开跑前,郑爽通过分屏直播技术为四地的跑者们加油鼓劲。郑爽爸爸表示:“搜狐新闻马拉松是一个好的开始,经过了近半年的抗疫,我们终于战胜了疫情。”郑爽妈妈也坦言:“我觉得此次活动最大的意义,就是我们带着笑脸,迎着阳光,复工了。我们也想通过这个活动致敬抗疫英雄,你们辛苦了。”跑步开始后,郑爽的父母顺利跑完了五公里。郑爽妈妈直言:“感觉非常爽,时隔半年终于摘口罩,呼吸新鲜空气。虽然有点吃力,但心情特别好。”
袁成杰第一个完成了五公里的行程。知道自己是第一名后,袁成杰非常惊喜,直言这是自己第一次在跑步这个项目上拿第一名,一定要把这个奖章给孩子看。袁成杰同时透露,他最近一直在练习男团和女团的舞蹈,因为即将参加《披荆斩棘的哥哥》,所以在非常努力地准备。 高鑫同样完成了五公里的行程。在接受采访时,高鑫透露,因为穿了新鞋,跑到四公里处时,发现自己的两个后脚跟都磨破了,但最后还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那么,是什么样的信念让高鑫如此顽强?高鑫幽默地回答道:“因为一直开着直播,我也是要面子的!”
在疫情期间,高鑫在剧组停工期间去工厂当义工,他和几个伙伴在工人下班后熬大夜做口罩,从晚九点到凌晨五点半,一夜做了四万两千个口罩。谈及此事,高鑫显得很低调,表示只是希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当时发完微博我就后悔了,没想到会被大家关注。但我还是那个我,干自己该干的事情。”
纪凌尘则坚持跑完十公里,他坦言跑完五公里时有点想放弃,因为太热了,但领跑的小伙伴一直在支持帮助他,让他坚持了下来。纪凌尘还透露,自己的第一部电视剧《末代厨娘》即将播出,他表示:“这部剧有一些精彩的打戏,还有纠结的情感戏,这是我的第一部戏,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冯茗惊顺利完成了10公里的马拉松。搜狐签约艺人孙熹之、徐沁、徐天奇和刘逢乔也完成了上海站马拉松的行程。
北京站:杜淳称5公里没难度重在参与奥运会冠军王丽萍无争议最早冲线 北京地区开跑的嘉宾包括演员杜淳、奥运会冠军王丽萍,艺人彭楚粤、赵天宇、周韦彤、姜超、徐洁儿、张皓然、夏一瑶,搜狐艺人利晴天、余玥、孙嘉琪、卫然等。虽然跑步当天,北京室外温度高达30多摄氏度,但大多数艺人都表示为了抵抗高温已经做好了准备,奥运会冠军王丽萍贴心地给了跑步的选手一些高温下跑步的建议,还在开跑前带领大家现场热身。
杜淳称自己前一晚都没有睡觉,不过他称五公里的马拉松对自己来说没有难度,这次是重在参与。他平时运动以撸铁为主,做有氧运动比较少,“马拉松这块我对自己毫无要求,顺利完成我自己的距离就已经很满足了。”最终,杜淳率先完成五公里马拉松。姜超透露自己膝盖受伤还没有完全恢复,但是他表示“走也要走下来”。 第一次参加马拉松的彭楚粤表示,平时都是在健身房运动比较多,这次来参加搜狐新闻马拉松,感觉疫情过去了,想通过这次活动,希望大家一起跑起来。到达终点的彭楚粤跑得一头大汗,赵天宇紧随其后,第三位完成五公里。
最近在搜狐视频的热播剧《你成功引起我的注意了》中参演的两位演员余玥和利晴天也现身北京站,余玥表示如果要跟剧中的人比赛的话,自己有信心赢张冠森饰演的迈克,利晴天则表示说自己有信心赢刘特饰演的霸道总裁成厉。 王丽萍、夏一瑶是北京站十公里最早冲线的跑者,徐洁儿、周韦彤、孙嘉琪、卫然、张皓然都成功完成挑战,利晴天冲线之后,腿部抽筋,不禁蹲下缓解,他自我勉励:“平时应该再多加练习,不能只撸铁了。”
武汉站:张定宇呼吁对湖北人民多多敞开胸怀唐一菲牵四岁儿子跑步 战“疫”期间,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院长与时间竞速,带领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奋勇抗击疫情的事迹激励了无数人,被网友亲切地称为“铁人院长”。在武汉站,张定宇虽然腿脚不方便,还是坚持快步走完了2.5公里。他认为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对抗感染以及多种疾病来袭。他说,为了准备这次马拉松,昨天还专门去园博园训练走了两三公里。
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处处长姜明是一名马拉松爱好者,轻松完成本次5公里赛程,下半年还将兑现自己的“半马”承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也完成了5公里赛程,他建议在跑步的过程中不要戴口罩,影响血液氧合导致缺氧。
演员唐一菲是个地地道道的武汉人,今天她带着孩子出现在武汉现场,她表示,和宝宝一起来参加马拉松,就是为了向大家传播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重启生活。跑步过程中,唐一菲一路牵着四岁儿子,爱意满满。她还不忘通过搜狐视频与参加上海活动的高鑫、姜超等人说笑,她笑称可以顺丰到付一盒创可贴给受伤的高鑫。
西安站:王石因滑雪与活动结缘疫情期间不停锻炼体脂率只有9.6 王石则在西安领跑。王石透露,和搜狐新闻马拉松结缘始于一次滑雪,“张朝阳非常喜欢滑雪和跑马拉松,我们是在一次滑雪中认识的,因体育结缘,后来还一起参加了珠穆朗玛登山队攀登珠峰行动,我们因为探险、公益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在西安站马拉松现场,王石还多次与张朝阳互动。还表示他们团队叫biangbiang面队,并对本次马拉松充满热情和信心。 对于疫情期间如何健身,王石称和周边小伙伴一起去不同城市进行铁人三项,包括赛艇、跑步、登山、攀岩等,“应该是前天刚测的体脂率。对不起,10都不到,9.6。所以运动不是坚持不坚持的问题,很多人说因为疫情变胖了,疫情之后要减重,那么我要告诉你们,因为疫情我的身体不但没有变胖,体重还有减轻,体脂率减的不能再减了,再减就不正常了。所以现在要提醒我多吃一点,提醒我少运动一点,运动应该成为你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我要说的。成为生活方式之前,就需要忍耐一点。忍耐一年,愉快五十年。”
搜狐视频采用视频分屏直播技术同步直播四城现场网友大呼过瘾 本次搜狐新闻马拉松现场,搜狐采用视频分屏直播技术,邀请网友在线上参与明星、嘉宾的“云跑步”。网友们在搜狐视频自媒体号 搜狐新闻上,可以在同一个屏幕看到四地四个直播画面,也可以选择账号“搜狐娱乐播报”中看到实时切换不同的场景,本次直播为网友呈现了一场互动性强、娱乐性足,并展示四城风貌的精彩马拉松,令网友大呼过瘾。
搜狐新闻马拉松第十二季由搜狐和人民体育联合主办。今年搜狐新闻马拉松再次携手咕咚APP联合举办的“2020最美笑脸线上挑战赛”也于5月8日世界微笑日暖心开赛,累计超过25.5万名跑步爱好者踊跃报名,用户纷纷在#阳光下的笑脸#话题页内晒出最美笑脸,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跟全国跑友在云端笑意相聚,体验运动乐趣分享活力之美。 此次活动受到了感谢一汽-大众奥迪、肯德基塔的大力支持。搜狐新闻马拉松也同步在虎牙直播、战旗直播、KK直播等平台进行同步直播,来自抖音和虎牙的红人主播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她们的直播间同步呈现跑步现场。本次活动通过京精农公益基金会全民低成本健康基金、中科迈德为武汉的复工复产进行捐助。
2020年6月6日是第25个“全国爱眼日”。由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北京跨港通世贸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主办的爱心扶贫助残活动在京举行。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秘书长张雁华、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副秘书长徐钢、跨港通世贸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周珏等参加活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就业和脱贫压力进一步加大。引导和动员更多社会各界力量帮助残疾人脱贫解困,是打赢残疾人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目标的重要手段。 据介绍,跨港通将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助力残疾人脱贫攻坚,计划在2022年底前为残疾人提供1500个实体店岗位,同时设立助残专区,由200个互联网客服岗位为残疾人提供开店咨询服务,让更多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
仪式上,北京跨港通世贸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70万元善款,用于支持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开展“爱的阳光”、“共享芬芳·共铸小康”巡演展览活动。为基层广大残疾人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基层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励他们发扬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此次爱心助残活动特邀全国多位驻村第一书记参加,利用跨港通的平台优势,依靠新媒体传播优势,以直播带货的形式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为优质农产品商户提供纾困方案,促进消费扶贫。同时,在跨境保税进口商品生活馆(京北会店)设置八个直播间,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提供直播平台。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发生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唏嘘之余,良多思考。 •警钟长鸣 不论是食用或是接触野生动物,还是其他病变引起的新冠肺炎,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是它的突然性、非预知性。究竟是量变引起质变,还是科技能力所不逮未能发现,都是对传染性疾病、公共卫生安全重视不足而致。疾病与科技是矛盾关系,科技克服疾病,疾病困索科技,矛盾运动促进医疗科技发展,这并不难理解。难的是认识到这种矛盾,始终把这种矛盾作为时刻的存在对待,此消彼长,科技不呈现,疫病就会呈现。对疫病永不懈怠的防范与人类同在。 •群体为大 疫,民皆疾也。疫是传染性疾病,不是个体而是群体性疾病。这意味着不论是染疾者还是未染疾者都在群体范围。医治措施、隔离措施都是抗疫的必须,解决群防群治才能获得成功。这面临两大问题,社会措施和个体行为。社会措施不同地区、国家各有办法各有短长,但个人行为此时的群体性作用非常重要。仅就疫情发生以来国内的一些个体传染案例来看,个体的群体意识、公益意识缺失令人忧虑。在抗疫一线医务人员以生命的担当治病救人的时候,而理应一同抗疫的个体,却无视整体群体,自行其是,置自己、他人、社会安全于不顾,于情于理于法相悖,确实值得深思深究深治。 •人人作为 疫涉人人,人人防疫。新冠疫情总会过去,但“疫”字仍在。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科技攻关、科普教育、科学习惯,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一桩桩一件件,每一条要求、每一项举措、每一个领域,都需要人去做去完成。新冠疫情给人们上了生命的一课、人性的一课、社会的一课、信心的一课、团结的一课、奉献的一课……。如果说人们失去了生命,失去了亲人,能弥补这一切的,就是在今后的每一天人人想到自己能为防疫抗疫做些什么,力所能及,哪怕就那么一点点。“作为”是关键词。
有一则逸闻,说是民国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一次被逼索书法作品,不便拒绝,又不想让得到作品之人张扬卖弄,就写了“不可随处小便”几字,心想对方无法挂出,很是暗自得意。出乎意料的是,过几日,索字人登门致谢,打开字幅,赫然是“小处不可随便”哲言式的书法作品,于老对索字人的通变之智、剪裱之技只能付之以苦笑。“不可随处小便”一懂事的孩子都知道,“小处不可随便”稍明白的人也知其道理,但时下有的人好像懵然不知。 仅举一例,小区处处,到处都是犬粪,公共绿地变为犬的公共厕所,令人避之不及。污染环境,大煞风景,无可奈何。 从大上说,《环境保护法》有“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从事畜禽养殖和屠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对畜禽粪便、尸体和污水等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置,防止污染环境。”等规定;从具体上说,《北京市养犬暂行管理办法》有“不得携犬进入……公共绿地、社区公共健身场所……等公共场所。”“养犬不得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携犬人对犬在户外排泄粪便不立即清除,破坏市容环境卫生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组织责令改正,并可处50元罚款。”等规定。但养犬人置若罔闻,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组织不予管理,法律法规如同虚设。 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没环保意识,二是没公德意识,三是没法律法规意识。 环保意识要经过一代代人、一件件事积累养成,这要基于个人认识的提高。尤其是当代年轻人,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新一代,读书有教、形象俊丽,可当他们任由爱犬污染环境,面对众人的鄙夷不屑,毫不知愧,为之坦然,确实与自身的形象很不协调。环保意识是一种文明一种修养,只有提高自身的认识修为,才能会规范犬的行为。由犬及人,由人及犬;人们要有公德约束感,尽管综合执法组织执法力度不够,养犬人因为犬随处大小便没有被罚,但不等于自己没错,更不能否定他人内心的道德鄙视,“缺德”的小事也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公德自在人们心中,公德就是要人人有德,公德约束也要慎独、慎小、慎微;法律法规由于执法力量问题,有时力度不够,给很多违法违规的人留下侥幸心理、任意空间。但法律法规毕竟是一条硬线,就如同道路上的红线,现场无人管、没发生事故闯了也没见出事,但闯多了习惯了积累了,就会出现由小及大、由量到质的转变。不是危言耸听,一般情况下大错都是由小错开始。在法律法规面前,还是保持敬畏为好。 犬“不可随处小便”,人“小处不可随便”。
1.疫情期间,您是否担任过防疫志愿者,有补贴吗?
A.参与过,有补贴27.14%
B.参与过,没有补贴32.84%
C.没参与过40.02%
2.您认为,防疫志愿者应该有补贴吗?
A.为防疫工作做出贡献,理应有一定补贴56.15%
B.既然是志愿者,就应该无偿服务28.52%
C.要看工作是否有交通、通讯、饮食等其他支出15.33%
3.您认为以下哪一条更利于规范防疫志愿者补贴的发放?
A.制定条例,明确发放范围及标准50.74%
B.信息公示,接受公众监督41%
C.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8.26%
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进入了严密的疫情防控阶段。因任务繁重,人员需求量大,不少志愿者走上了基层防疫第一线,弥补工作缺口,支持城乡社区工作。
2月18日,民政部、卫健委联合发布通知,对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做出指示,其中明确说明,为参与社区防控工作的专职城乡社区工作者适当发放临时性工作补助,并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社区志愿者适当发放补贴。
不过,因为各地实际情况不同,补贴发放的范围和标准也都存在差异。志愿者补贴该不该发,需要发多少?这些问题引发社会及众多志愿者关注。要探讨这一问题,还要从志愿服务本身来说。
2017年12月1日,全国《志愿服务条例》正式实施,填补了我国志愿服务领域在国家层面的立法空白,也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权利及义务作出要求。其中,总则第二条便明确规定,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志愿服务条例》以及《慈善法》并没有对志愿者补贴作出规定,但在实际情况下,考虑到志愿者的投入和付出,不少组织会以补贴的形式对志愿者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支持。
在民政部今年4月份制定发布的《志愿服务基本术语》中,我们也可以查阅到“志愿者补贴”的概念界定,为“志愿服务组织或其他组织对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支出的交通、通讯、食宿等费用给予的补助”。
此外,不少地方也曾出台过地方法规支持志愿者补贴发放一事。例如,《武汉市志愿服务条例》第21条规定:“志愿服务组织提供志愿服务的同时,应当为志愿者提供相应的安全、交通、误餐等保障。”《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规定:“对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活动中由本人所支出的交通、误餐等费用,志愿服务组织可以给予适当的补贴。”
不过,由于防疫志愿者数量巨大,加之公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度存在不足,不少人将参与疫情防控任务的公职人员称为“志愿者”,也有人将疫情防控期间的有偿劳务称为“志愿服务。”
对此现象,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曾于3月22日发布一则声明,表示一些媒体和机构对志愿者及志愿服务概念存在误读,并再次强调志愿服务是自愿的、公益的、无偿的。
与此同时,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还认为,个别自媒体和中介机构的有意混淆,把疫情防控期间的有偿劳务称为志愿服务,是对疫情防控战斗中真诚奉献、不辞辛劳的广大志愿者的不尊重,也不利于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疫情期间,有多少志愿者收到了补贴?大家对这件事的态度又如何?为此,《公益时报》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推出本期益调查——“防疫志愿者发放补贴”这件事,您怎么看?
调查自6月4日至6月6日,共收集到1017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接近六成的网友曾担任过防疫志愿者,其中超半数表示未收到过补贴。
而在“防疫志愿者应该有补贴吗?”这一问题中,56.15%的网友选择了“为防疫工作做出贡献,理应有一定补贴”这一选项,15.33%的网友赞成“要看工作是否有交通、通讯、饮食等其他支出”。此外,也有28.52%的网友表示“既然是志愿者,就应该无偿服务。”
至于“哪种方法更利于规范防疫志愿者补贴发放”的问题,“制定条例,明确发放范围及标准”和“信息公示,接受公众监督”两个选项得到了绝大多数网友的支持,分别占比50.74%和41%“。“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仅得到了8.26%的网友的支持。
网友留言:
雪碧瓶儿:希望能发放一定补贴。志愿者虽不是为名利而去,但正因为不为名利才更应该受到鼓励。
公益阿福:为志愿者发放补贴的趋势是积极向上的,但问题是如何把补贴落实好,防止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发生。
岂会不知:志愿者享受补贴没有问题,但必须明确标准。否则,乱发补贴造成的负面影响更严重。
■ 本报记者 隋福毅
从1月到5月,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历程。
6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用一组组扎实的数据,对这一历程进行了回顾。
这些数据背后是14亿中国人难以磨灭的记忆,这些数据应该被历史永远记住!
1 、抗击疫情5个阶段
白皮书显示,中国抗疫历程大体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9年12月27日至2020年1月19日,全面展开疫情防控。
第二阶段:1月20日至2月20日,疫情蔓延势头初步遏制。
第三阶段:2月21日至3月17日,本土新增病例数逐步下降至个位数。
第四阶段:3月18日至4月28日,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
第五阶段:4月29日以来,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
2、421万户居民
白皮书显示,关闭离汉通道期间,武汉对全市421万户居民集中开展两轮拉网式排查,以“不落一户、不漏一人”标准实现“存量清零”,确保没有新的潜在感染源发生。
可以说,没有421万户武汉居民的配合,中国的抗疫工作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果。
3、54万名湖北省和武汉市医务人员
白皮书显示,54万名湖北省和武汉市医务人员冲锋在前,4万多名军地医务人员第一时间驰援湖北省和武汉市,数百万名医务人员战斗在全国抗疫一线。
他们争分夺秒、舍生忘死、连续作战,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生命,用血肉之躯构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为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带来了光明,守护了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
4、4.26万名医务人员
白皮书显示,自1月24日除夕至3月8日,全国共调集346支国家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900多名公共卫生人员驰援湖北。各医疗队从接受指令到组建2小时内完成,24小时内抵达,并自带7天防护物资,抵达后迅速开展救治。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医疗支援行动。
5、16家方舱医院
白皮书显示,16家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1.2万余人,累计治愈出院8000余人、转院3500余人,实现“零感染、零死亡、零回头”。方舱医院是阻击重大传染病的重大创新,使“应收尽收”“床位等人”成为现实,有力扭转了防控形势。
6、疫情防控资金1624亿元
白皮书显示,截至5月31日,全国各级财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1624亿元。对新冠肺炎患者(包括确诊和疑似患者)发生的医疗费用,个人负担部分由财政给予补助。
截至5月31日,全国确诊住院患者结算人数5.8万人次,总医疗费用13.5亿元,确诊患者人均医疗费用约2.3万元。其中,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万元,一些危重症患者治疗费用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全部由国家承担。
7、161场新闻发布会
白皮书显示,截至5月3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共举行新闻发布会161场,邀请50多个部门490余人次出席发布会,回答中外媒体1400多个提问;湖北省举行103场新闻发布会,其他省份共举行1050场新闻发布会。
8、社会捐赠资金约389.3亿元
白皮书显示,城乡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纷纷捐款捐物、献出爱心。各级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加强捐赠资金和物资的调配和拨付,将捐赠款物重点投向湖北省和武汉市等疫情严重地区。截至5月31日,累计接受社会捐赠资金约389.3亿元、物资约9.9亿件,累计拨付捐款资金约328.3亿元、物资约9.4亿件。
9、400万名社区工作者
白皮书显示,400万名社区工作者奋战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中,监测疫情、测量体温、排查人员、站岗值守、宣传政策、防疫消杀,认真细致,尽职尽责,守好疫情防控“第一关口”。
10、881万注册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
白皮书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31日,全国参与疫情防控的注册志愿者达到881万人,志愿服务项目超过46万个,记录志愿服务时间超过2.9亿小时。
许多普通人投入一线志愿服务,社区值守、排查患者、清洁消杀、买药送菜,缓解居民燃眉之急。
11、3900多万名党员、干部
白皮书显示,全国3900多万名党员、干部战斗在抗疫一线,1300多万名党员参加志愿服务,近400名党员、干部为保卫人民生命安全献出了宝贵生命。
12、1.63亿学生(含幼儿园)返校
白皮书显示,全国分批分次复学复课,截至5月31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学部分学段均已开学,共有1.63亿学生(含幼儿园)返校。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公众日常生活逐步恢复。
13、14亿中国人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4亿中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幼,不论岗位分工,都自觉投入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坚韧团结、和衷共济,凝聚起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14亿中国人民都是抗击疫情的伟大战士。
14、77个国家和12个国际组织
白皮书显示,在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最艰难的时候,国际社会给予了中国和中国人民宝贵的支持和帮助。77个国家和12个国际组织为中国人民抗疫斗争提供捐赠,包括医用口罩、防护服、护目镜、呼吸机等急用医疗物资和设备。84个国家的地方政府、企业、民间机构、人士向中国提供了物资捐赠。
15、两年内提供20亿美元国际援助
5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发表致辞,宣布两年内提供20亿美元国际援助、与联合国合作在华设立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建立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同二十国集团成员一道落实“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等中国支持全球抗疫的一系列重大举措。
16、向1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捐赠抗疫物资
白皮书显示,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了两批共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
截至5月31日,中国共向27个国家派出29支医疗专家组,已经或正在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指导长期派驻在56个国家的援外医疗队协助驻在国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向驻在国民众和华侨华人提供技术咨询和健康教育,举办线上线下培训400余场;地方政府、企业和民间机构、个人通过各种渠道,向1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捐赠抗疫物资。
17、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
白皮书显示,3月1日至5月31日,中国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其中,口罩706亿只,防护服3.4亿套,护目镜1.15亿个,呼吸机9.67万台,检测试剂盒2.25亿人份,红外线测温仪4029万台,出口规模呈明显增长态势,有力支持了相关国家疫情防控。
18、77个有关发展中国家暂停债务偿还
白皮书显示,中国积极参与并落实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已宣布77个有关发展中国家暂停债务偿还。在向50多个非洲国家和非盟交付医疗援助物资、派出7个医疗专家组的基础上,中国将进一步加大援非抗疫力度,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援助急需医疗物资,开展医疗技术合作,派遣更多医疗专家组和工作组,帮助非洲国家提升疫情防控能力和水平。中国将向联合国人道应对计划提供支持。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民法典实施后,将会对中国公益组织运行和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其中哪些条款值得行业人士特别关注?业界人士又如何看待该法典在公益领域的现实意义?
在资深公益法律人士、北京致诚社会组织矛盾调处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国科看来,民法典就是保护公益组织和公益人的“铠甲”和“利剑”。在接受公益时报记者专访时何国科说,民法典对公益组织开展公益活动进行了更为细致明晰的指导和规定,这意味着公益组织必须尽快建立严谨的法律思维,才能不断完善组织治理结构,提升组织治理能力,在未来的中国社会发展格局中争取到更广阔的前景。
访谈
《公益时报》:作为公益法律人,你如何看待民法典的诞生?
何国科:从法律人角度来看民法典,对整个公民社会来说,它是保护公民权利的宣言书,不仅对法律界意义重大,对普通公众更是意义非凡。拿破仑说 “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 多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一切的记忆。但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记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可见民法典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多重大的意义。
我们国家从1954年就开始启动民法典的编撰工作,历经60多年时间才将其推出,毋庸置疑,民法典对整个国家和公民社会的治理,以及公民社会的权利保障价值非凡。
结合公益行业而言,最早几部相关条例——基金会条例、民非条例、社团条例等,都属于政府从管理监督层面对公益组织的行政管理法规。中国公益行业真正有根本大法,应该是始自2016年《慈善法》的诞生,至今也还不到四年时间。此次民法典颁布实施之后,对公益组织发展和治理带来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公益组织非常有必要认真学习和掌握,以促进自身更好的开展工作。
《公益时报》:民法典中哪些条款和公益行业有关?影响如何?
何国科:民法典关于非营利法人的相关条款,我梳理大概是85条,也有网友提出需要加上一条性骚扰条款,加起来就是86条。其实严格细分的话,这部法典中与公益行业相关的不仅仅只是86条,我这里梳理出来的主要是与组织相关的,比如合同编、侵权责任等章节,这些条款都跟我们公益组织有密切的关系。
就民法典中可能会对公益行业产生重要影响的章节和条款,我也做了简要梳理,和公益同仁以及业界专家一起商榷探讨。
1、非营利法人的法律地位完全确立,非营利法人财产受法律保护。
我认为,第一个大的方面就是民法典的第一编和第三章法人章节,对非营利法人的法律地位予以了明确,以及第二编第二分编所有权中确定了社会团体法人、捐助法人依法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受法律保护。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公益组织,我们在民事主体当中也有自己明确的法律身份了,对于我们的财产也有了明确的法律保护。2017年《民法总则》生效实施后,首先确立了非营利法人的概念,以及治理结构等相关内容,这次,民法典完整的将《民法总则》的内容写入,非营利法人的法律地位、财产权利,在民法体系已完全确立。
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法人包括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法人。关于营利法人,有专门的《公司法》来规范,但非营利法人并没有相关法律。民法典对于非营利法人章节的确立,对于下一步制定《非营利组织法》(或《社会组织法》),奠定了法律基础。我一直认为,制定了《非营利组织法》,才真正代表公益行业的成熟。当下的社会治理格局中,社会组织的意义和作用只是在政府文件中被屡次提到,也再三强调要重视,但实际上我们也看到政府、社会重点关注的都是企业生存发展问题,并没有关注公益组织的生存发展问题,这也充分说明公益组织的力量仍然十分弱小。随着民法典的通过,如果未来《非营利组织法》能够得以制定,公益组织才可能作为一个主体,在整个社会治理当中占有一席之地。
2、不同类型公益组织的职能得以体现。
第二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不同类型的公益组织,在未来社会发展和公众生活中担任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
比如对于未成年人的权利保障问题。民法典第二十七条、二十八条、三十六条,对于未成年人的监护问题作出了规定,如果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亡故、没监护能力或者有虐待未成年子女的,依照法律规定,公益组织可以充当其监护人。留守儿童、残障儿童遇到生存和发展的实际困难时,如果有社会的捐赠支持公益组织去做类似的事情,那么按照法律规定,该公益组织就可以申请成为这些孩子的监护人,从组织的角度更好地保障孩子的权利。
比如关于环保公益组织的环境保护问题。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四条、第一千二百三十五条中也做了规定。个人、机构违反国家规定造成生态环境损害,公益组织可以提起公益诉讼。如果属于侵权未能修复的,环保类公益组织可以进行修复工作。当然,之前的《环境保护法》也有环保组织提起公益诉讼的条款,但民法典再次将这个权利予以了强调和确认。
还有一个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内容,就是关于LGBT群体的问题,就是这些年被广泛讨论的意定监护。民法典第三十三条规定,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其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事先协商,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在自己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由该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第一千一百五十八条,自然人可以与继承人以外的组织或者个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按照协议,该组织或者个人承担该自然人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这些规定,其实都是突破了监护、继承的血亲、姻亲的概念,这意味着LGBT群体,在面临生、老、死、葬的时候,也可以将自己的权利委托给类似机构或个人。
3、赠与合同撤销的问题。
从法律逻辑来说,公益组织的捐赠合同、资助合同等,本质上都属于赠与合同。民法典对赠与合同做了一些修改,第六百五十八条第二款“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第六百六十条,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交付赠与财产的,受赠人可以请求交付。依据前款规定应当交付的赠与财产因赠与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毁损、灭失的,赠与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其实,这里面都进一步强调了公益性赠与合同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正因为是公益性质的赠与合同,所以捐赠人不能随意撤销,不能说你已经承诺要捐了,结果最后只是以公益的名义“虚晃一枪”,但却不真正履行。民法典对这种情况也给予了明确规定,一旦符合法律要求,公益组织就可以要求法院强行支付。当然,这其中也提到了关于捐赠人和受赠人一些基本的权利和义务。
4、禁止公益目的非营利法人抵押或担保。
民法典第三百九十九条,下列财产不得抵押:(三)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等为公益目的成立的非营利法人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公益设施。第六百八十三条第二款,以公益为目的的非营利法人、非法人组织不得为保证人。
这两款规定了以公益为目的的非营利法人不能设立抵押和作为保证人。以前公益组织作为担保人的案例还是比较多的,民法典规定,抵押和担保,在公益组织里是法律禁止的。
5、法人名称权可转让。
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三条,法人、非营利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依法有权决定使用、变更、转让,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名称。这意味着公益组织的名称、项目名称、品牌等得到法律的认可,公益组织在法律规定条件下,可以授权、转让给他人。比如说某个项目做的很不错,安徽有个机构跟我们配合特别密切,我就可能授权他使用这个名称。
第一千零一十七条也很有意思,说“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被他人使用足以造成公众混淆的笔名、艺名、网名、译名、字号、姓名和名称的简称等,参照适用姓名权和名称权保护的有关规定。”比如说我们在网上发起了一个公益项目,但是取了另外一个名字开展工作,这个名字没有登记,也没有注册商标,但它同样享有法律规定的名称权的权利和义务,不能侵犯。
关于名称权还有一条荣誉权,即任何主体和个人不能诋毁和贬损他人荣誉。如果有人通过网络或任何其他社会公开平台发布诋毁、损毁公益组织声誉和形象,你就可以拿出这一条来维护组织的合法权益。
6、反性骚扰机制的建立成为必须。
民法典人格权中,有个核心问题就是性骚扰。《民法总则》第一千零一十条指出,违背他人意愿,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对他人实施进行性骚扰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要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民法典中对此提出了进一步明确要求,“企业、机关、学校等单位应当采取合理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理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
这就要求公益组织必须建立起反性骚扰机制,包括如何预防性骚扰,如何接受和处理性骚扰投诉等。这一条以前任何法律都没有提到过,但从民法典开始,明确了我国全面建立反性骚扰机制的要求。
《公益时报》:据我观察,目前很多公益组织在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实操能力等方面还是比较弱的,如何更好的掌握民法典,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何国科:你说的的确是公益行业的实际现状,其实我们以前做过调查,主要是因为公益组织比较弱小,没有聘请法律专业人士的能力,所以导致他们大部分都像是在高速路上狂奔,一旦出了问题,整个机构就毁掉了。所以我觉得一定要重视公益组织在法律规范和风险防控方面的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
我认为,对于任何一个公益组织,最重要的就是确立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法律思维最核心的是程序性思维,也就是说,无论做任何事,你首先需要审视其是否符合程序,是否可以找到相应的法律法规。由于公益行业比其他行业更具有公共属性和社会属性,所以在操作具体事情的时候就更要有程序性思维。比如说,当你发现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项目,一般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这个产品的价值和意义,但具有法律思维的公益人,还需要考虑如何做?怎么来做? 要注意什么风险?
在我日常工作中,经常听到公益人抱怨法律法规在限制我们行业的发展,不让做这个,不让做那个。但我一直认为法律不是限制,是保护,是保护整个行业,是保护整个社会,也是保护我们每一个组织。民法典是为公民生活制定的大宪章,是保障我们每一个平等主体在社会活动中基本权利的法典,如果大家可以从保护的角度去学习民法典,并且学会借助其来保护我们自己,那民法典无疑就是保护公益组织和公益人的“铠甲”和“利剑”,只要每一位行业人士都能好好的学习理解和适用,对你的组织发展会更有成效,我们的努力也会更有价值。
为了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为社会组织复工复产助力,6月5日下午,由上海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主办,上海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社会组织专委会与黄浦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共同承办的“海上新力量-听潮会”之助力社会组织复工复产专项活动在公益新天地举办,旨在为后疫情时代社会组织发展保驾护航,进而推动社会组织更好地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共同渡过难关。
上海市新联会副会长、市新联会社会组织专委会主任潘江雪作了《疫情对社会组织的影响》调研工作成果的主题汇报。她系统总结了疫情期间上海市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复工情况、资金与物资储备情况、业务受到影响情况以及应对疫情压力的具体举措。
潘江雪表示,社会组织在呼吁政府有针对性地推出相关帮扶政策的同时,自身也要自律自强,因需而变、取信于人、跨界共治、协同共生,持续为用户创造价值,在危机中探索创新,赢得发展。
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蔡忠强调,在当下的特殊时期,社会组织要坚持走专业化道路,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同时,党和政府也会竭力为社会组织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政策支持,帮助渡过难关。
上海市黄浦海燕博客公益发展中心、上海医药卫生发展基金会等八家社会组织代表围绕后疫情时期社会组织的业务转型、组织建设以及能力优化等方面深入展开交流讨论,分享各自的抗疫经验、发展成果以及对后疫情时期如何更好地贴近基层、服务一线、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见解和看法。在自由交流期间,上海青创社会服务中心作为代表分享了疫情困难时期社会组织顽强发展的历程,讲述了社会组织在特殊时期的韧性和担当。
交流发言环节结束后,上海市民政局社会组织服务处处长赵宇表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会积极发挥作用,将社会组织联合起来,同舟共济,众志成城,为营造良好环境、积极吸纳就业做出重大贡献。
中共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主任马西恒教授带领参会人员,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三次会议精神展开深入学习。马西恒提出,在波谲云诡的局势中,社会组织要努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锐意进取,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推进国家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贡献力量!
近日,阿里安全联合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阿里巴巴公益等推出“守护生命计划”,对网络上发现的有轻生念头的人开展宣导、安抚,引导他们求助正规的心理援助渠道,帮助走出困境。
记者获悉,阿里安全自去年7月推出守护生命项目以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联动商家、公安机关、第三方机构等,对有自杀倾向的人予以安抚干预,近一年已挽救帮助两千余人,避免家庭破碎。
阿里安全协助河南警方挽救13岁少年
河南少年小伟(化名)的案例是其中一起。今年疫情期间,小伟居家学习,母亲每天督促他写作业,因没有完成母亲安排的作业,引发冲突。他一时想不开,产生轻生念头。
“这个东西吃多了能死嘛?”小伟向一家淘宝店的客服人员问到。
几经交流,客服发现小伟言语间有轻生倾向,便一边安抚一边询问他的收货地址,并及时把情况反馈给阿里安全自杀干预师团队。
自杀干预专家武纲接到通知后,立即启动紧急干预程序,根据店铺客服提供的信息,排查小伟的下单情况,并联动平台客服向小伟所在的河南漯河当地警方报警。
报警信息经110转到漯河市公安局沙北分局治安大队一中队,队长胡广战根据客服提供的收货信息开展综合研判,确定了小伟住址、联系亲属。民警上门后大吃一惊,有轻生念头的小伟竟是一位13岁的男孩。
河南漯河警方发来的感谢信息
在各方努力下,从发现风险情况,再到民警入户干预,前后只用了一个多小时。
“当我们上门的时候,男孩母亲还不知发生这样的事情。听说事情经过以后,她表示以后教育孩子时会注意方式方法,并关注孩子近期动向,做好孩子心理疏导。”胡广战说。
武纲结合以往干预的案例分析谈到,有自杀倾向的年轻人大部分是冲动型的。和他们多聊聊,交谈过程多倾听,身边的亲友多给一些帮助和温暖,大多数人都能迈过那道坎。
多方共建开展心理援助
作为国内最大的电商平台,淘宝已成为感知社会情绪的一个触角。在发现有自杀倾向的人后,如何借助平台的力量关爱他们,避免悲剧发生?
2019年7月,阿里安全牵头,联动阿里健康、客服等部门推出守护生命项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感知风险,另一方面对商家开展专业培训。当商家发现风险后会及时安抚、劝阻,筑起第一道保护屏障,并通知阿里安全“自杀干预师”。紧急情况下,平台联动警方及时介入。
今年6月,在心理干预机制运行近一年后,阿里安全联合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阿里巴巴公益等推出“守护生命计划”,由专业机构指导阿里安全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还给予专业知识支持。此外,项目还邀请邓伦、谭松韵等知名艺人担任关爱大使,传递社会温暖。
“亲,你不孤单,我们和你在一起。”当用户在淘宝手机端搜索与自杀相关的内容时,会自动跳出“守护生命”宣导页面,在显着位置提示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及国家免费心理咨询热线。页面还设置了心理健康知识板块,引导有焦虑、失眠、情感障碍等特征的人士,通过自我学习,掌握科学应对的方法。
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马宁表示,目前我国抑郁症患者呈现增长趋势,但就诊率很低,这跟大家缺乏正确的认识有关:有的觉得是自己意志不坚强,经不起事;有的尽管意识到是心理疾患,但因为怕被误解而迟迟不愿寻求专业帮助,延长了病程,甚至影响治疗结果。因此,需要加强宣传教育,营造理解、关爱、互助的社会氛围。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珍重,我们希望利用平台技术和社会多方共治的方式,为有自杀倾向特征的人提供关爱服务,为生命安全筑起一道防护墙,让治理在数字经济时代创造更多价值。”武纲谈道。
六一期间,孩子们在童伴之家集体过生日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童年,是每个人的乡愁,总是能带给人无忧无虑的美好回忆。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是幸福人生的开始。但有一些孩子,因为种种原因,他们的童年面临着困境。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参与社会治理,致力于关心关爱那些面临困境的孩子,守护他们的童年。“六一”儿童节,我们采访了其中一些年轻人,听他们讲述和孩子们之间的故事。
为留守儿童找回亲情
“祝马阿姨母亲节快乐!”5月10日一早,马雪梅收到这条祝福微信,心头一热,自己陪伴了3年多的留守儿童谢诗悦长大了,懂得感恩了,一股幸福感夹杂着成就感在心头翻涌。
今年28岁的马雪梅是四川省射洪市金华镇西山坪村留守儿童守护专员。中坪村人均耕地少,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在外打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项目“童伴计划”在村里落地后,曾经是留守儿童也做过留守儿童妈妈的马雪梅踊跃应聘,2017年3月正式成为30个孩子的“童伴妈妈”。2019年11月,金华镇中坪村、上方村、百箩村合并为西山坪村后,孩子的数量增加到了54名。
到岗后,马雪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家访,摸清家底,为村里每位留守儿童建立信息档案。家访过程中,谢诗悦给她留下了很深印象:“母亲去世、父亲失联,从小跟随外婆生活,家庭无经济来源,本人还患有矮小症。因身体原因,她有自卑心理,对外界很排斥。”从此,马雪梅对小诗悦尤为留意,经常去她家陪她说话,开导她、鼓励她,还邀请她到村部“童伴之家”跟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渐渐地,小诗悦变得开朗活泼起来。马雪梅通过“童伴计划”项目尽力帮助她,“去年小诗悦要上初中,我跑到县里帮她协调学校,还找相关部门给争取了1万元医疗救助。”
每个周末,马雪梅都会带上自己的女儿赶来“童伴之家”,跟孩子们一起玩玩具、做游戏,教他们唱歌,还辅导他们做作业,“寒暑假,会有大学生志愿者来陪孩子们,平时也会请交警来讲交通安全,请艺术机构来教画画唱歌,有时还带孩子们去城里参观。”马雪梅想着法子增加孩子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
“不仅要让孩子们说话有人听、烦恼有人解、孤单有人陪,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根连接亲情的纽带,要拉近留守儿童和他们父母之间的距离。”马雪梅通过微信建立了本村留守儿童家长群,让每个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近况,同时也让孩子感觉父母一直在关注着自己。
“补位而不越位。”马雪梅认为,“童伴妈妈”的陪伴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父母关爱的缺失,还是比不了父母在身边的满足感,所以“童伴妈妈”的地位不是替代父母,而是督促父母履行落实监护责任。让她高兴的是,目前已有3名留守儿童家长返乡回来陪孩子。
近4年来,马雪梅共计开放“童伴之家”近500天,开展活动400余场,家访600多人次,受到乡亲父老、留守儿童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如今,在射洪像马雪梅这样的“童伴妈妈”已有40位。
给事实孤儿一束阳光
保靖县碗米坡镇昂洞村、花垣县民乐镇洞咋村、江永县回龙圩下岩村、耒阳市坛下乡新建材4组、衡阳县井头镇西湖村5组……渠吉亮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湖南偏远山村的名字。这些村庄,他都一个一个走访过,算下来,行程有8000多公里。
今年35岁的渠吉亮在一家央企的湖南分公司工作,兼任湖南怀化市企业科协联合会副主席,他利用业余时间走访村庄,最关注的是留守儿童,尤其是事实孤儿。
“我总是会想起他们无助的眼神,他们渴望被关注、被关爱的表情让人心痛。”谈起事实孤儿,渠吉亮很是牵挂。他所说的事实孤儿,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服刑、一方出走或外出打工,失去了生活来源和照顾、成为事实上的“孤儿”的未成年人。
“孩子的童年需要有人陪伴,可对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来说,见父母一面是一件很难的事,他们太缺乏关爱。”渠吉亮说。2018年,湖南省司法厅联合民革湖南省委共同开展“小海豚关爱成长计划”活动,持续重点帮扶父母双方正在服刑的14周岁以下的事实孤儿。身为民革成员,渠吉亮积极参与其中,尽管工作异常繁忙,但他几乎每次都参与,先后带队走访事实孤儿近40人,行程约8000公里,自费给孩子购买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还筹资30万元拍摄关爱事实孤儿公益微电影。
刚刚开始做这个工作,有人不理解,连有些孩子的邻居也不理解:“那么多贫困人群需要帮扶,为什么去关注和帮扶这些服刑人员的子女?”因为这些偏见,服刑人员的家庭困难往往容易被忽视,孩子容易受到歧视,“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歧视。”渠吉亮说。
在走访中,渠吉亮也用实际行动改变着周围人的看法。2018年,渠吉亮和志愿者一起到芷江看望一户服刑人员家庭。家里只有一个5岁的男孩和奶奶一起生活。一开始,男孩不愿意说话,奶奶也非常冷淡。虽然碰壁,渠吉亮并没有放弃,一直与他们保持沟通、时时关爱。去年,再回访时,孩子一见到他,就兴奋地扑到他怀中,奶奶也热情地为他们倒茶:“你们来了以后,邻居慢慢又和我们来往了。”
多次走访之后,渠吉亮和调研组一起提交了《关于关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成长问题的调研》,提出了建立视频系统,定期让服刑人员和未成年子女视频以及定期组织子女到监狱开展亲情帮教等系列建议。走访也引起了有关部门、学校的合力关注,不少孩子就学问题、生活保障问题得到解决。
“可喜的是,多方关注推动下,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问题已纳入政策视野。”渠吉亮说,去年6月,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对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提出要求。湖南省司法厅联合公安厅、教育厅等14个省直部门联合发文,形成了多部门联动帮扶体系,共募集社会资金5400余万元帮扶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
一对一救助困境儿童
2015年夏天,25岁的高娟娟刚从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毕业,工作还没确定,就作为儿童公益组织社工直接参与了一起事实孤儿的救助。
9岁的非婚生儿童小华,生父不详,生母去世,顿时陷入无人监护状态。办案律师找到刚成立一个多月的儿童公益组织南京同心未成年人保护和服务中心,参与中心创办的高娟娟受派对小华进行“一对一”帮扶。
高娟娟和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师围绕着小华抚养和落户问题四处奔波,民政、公安、基层社区、小华亲属……历时2个多月,多方努力之下,小华的大舅同意作为其监护人,当地民政部门办理了事实孤儿补贴,派出所也办理了落户。随后,高娟娟又邀请心理咨询师为小华进行心理评估和辅导,并对小华的成长进行持续跟踪。
“一场救助下来,尝遍了酸甜苦辣,却也更懂得困境儿童救助工作的价值!”高娟娟决定留下来,成为南京同心未保中心的专职社工。这一干,就是5年。
这5年,高娟娟与众多困境儿童结下了不解之缘:同心未保中心所在的玄武区有200多个困境儿童家庭,她和同事一起几乎跑遍了每一家;她“一对一”帮扶的困境儿童个案有数十个,不仅帮助在南京的流动儿童,还跑到连云港跟踪过流浪乞讨儿童的监护问题……“非婚生儿童的落户、上学问题往往头绪很多,牵涉许多部门,解决起来很不容易。”高娟娟说,“但看着孩子们得到救助后的笑容,所有的辛苦都感到值得,我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近年来,加入同心未保中心儿童公益事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2015年中心成立之初,高娟娟是第一个专职社工,如今这里的专职社工已有20多人,除1名70后、两名80后以外,都是90后。1993年出生的杨蕾,一开始自己做社工,她的丈夫许凯本是志愿者,如今也主动加入了社工队伍。
“团队的壮大、社工的成长都凝聚着黄老师的心血,是她一手带大了这个团队。”这群年轻人交口赞美着一位黄老师。
黄老师名叫黄琼花,是位70后,脸上总挂着轻松的微笑,是这个公益组织的发起人。5年时间,黄琼花带出了一个20多人的年轻社工队伍,长期合作的志愿者达200多人,募集善款1700多万元,直接资助帮扶困境儿童超过5万人。
“困境儿童救助,最需要的是有人一对一去做个案,你的每一次善举,都有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黄琼花对她的年轻团队深情地说。(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