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4怎么开户_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发布十佳公众参与案例和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 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进步,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参与者越来越多、参与范围越来越广。6月5日是第49个世界环境日,我国确定的主题为“”。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近日在北京举行世界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评选出2020年“十佳公众参与案例”“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彰显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行动者们的努力和坚持。

公众参与,共建美丽中国

保护生态环境离不开公众参与,公众有环境保护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联合启动2020年“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系列活动。为更好地发挥典型示范和价值引领作用,经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产生了十佳公众参与案例。

“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NGO基金”项目,是评选出的十佳公众参与案例之一。2019年6月,在有关部门指导下,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中华环保联合会、美团外卖青山计划,共同发起这一项目,专项支持环保社会组织开展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在项目资助下,来自北京、浙江、内蒙古、新疆等16个省(区、市)的16个环保社会组织,在短短4个月内,推动地方137家设施单位开放,共组织开展设施开放活动306次,参观人数达到2.6万多人。

公众参与离不开志愿者的服务与带动。2018年6月,重庆市文明委启动“山水之城美丽之地”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截至今年3月,“市级总队+区县分队+若干志愿服务组织”的队伍体系全面建立,建立分队1000余支,累计招募注册志愿者21万名,开展活动3.2万余场次,志愿者服务时长近50万小时,成为广大市民参与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平台。

为推动形成公众参与环保宣传教育的内生机制,四川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设立环保宣传教育公益示范项目,通过广泛征集、共同策划、联合实施、小额资助等一整套规范办法,为各地生态环境宣教部门创新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这一项目以“小资金”撬动“大资源”,动员全社会开展环保宣传,成功孵化了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的环保宣传精品活动。

此外,十佳公众参与案例还包括创建“龙江生态小卫士”、劲草嘉年华、北京市生态环境文化周、中国石化公众开放日、“长江大保护绿色共成长”行动计划、“不留白色污染”主题宣传活动、“绿满港城”行动、蒙泰依们和她们的黑肥皂。

身体力行,共护美丽家园

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来自全国各地,持之以恒地守护着珍稀动植物,守护着我们的美丽家园。

有人专注生态环境保护,长期坚持做好一件事。

自从1998年加入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郭耕就不停地对麋鹿这一我国特有、世界珍稀的动物进行保护和研究。他在全国各地宣讲和科普,帮助大家了解麋鹿。在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南海子麋鹿苑,郭耕设计了一系列动物保护教育设施,让参观的人们直观认识到动物对人类的重要性。

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75岁的马献民老人,17年来每天坚持在沙漠边缘义务植树造林。如今,他种植的1900多亩梭梭林已长得郁郁葱葱,如哨兵般挡住风沙的蔓延。

有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保护生态持续努力。

在辽宁盘锦,1997年就加入黑嘴鸥保护协会的董礼是小学科学教师,他不仅自己多次参加爱鸟护鸟活动,还积极带领学生到黑嘴鸥繁殖基地南小河捡拾垃圾,教学生救助受伤鸟儿,组织放飞活动。他成立的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护飞队,从2014年的8人发展到如今的500多人,并获得辽宁省环境保护先进集体称号。

为保护目前全球种群数量仅约1000峰的野生双峰驼,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王新艾5年里13次冒着酷热和严寒穿越罗布泊,用镜头记录野骆驼的生存状况。她成立了新疆野骆驼保护协会,带领志愿者们四处奔走、宣传科普,虽然艰苦劳累,但从未后悔。

有人克服种种困难,不懈追寻心中的绿色梦想。

80多岁高龄的王惠远是河北北戴河的退休美术教师。他自费筹建公益性浅海生态环境区,建设适宜鱼类洄游产卵的人工礁场。他克服重重困难,拿出全家积蓄,动员亲朋好友,不断研究改善水下自然环境的方法。如今,在北戴河金山嘴海域,王惠远的五大礁区面积已达300亩。周边渔民受到带动,也纷纷投礁入海,发展浅海养殖,令老人倍感欣慰。

安徽合肥义城街道的十五里河、塘西河和南淝河,一直面临夏季蓝藻暴发、水环境污染等难题。2007年4月,“夕阳红志愿服务队”队长姜清泉看到街道发布招募义务打捞员的号召后,第一个报名参加。在短短40多天内,义务打捞队就清理了近万吨河道垃圾,河流水质明显好转。13年来,这支以退休人员为主、平均年龄55岁的打捞队人数日渐壮大。每年4月到10月的打捞高峰期,他们平均每天能打捞10吨垃圾和蓝藻。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变好了,来河边踏青的游客也增多了。

造福百姓,共享绿色生活

生态环境保护,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中,许多人不仅活跃于山河湖海之间,还为百姓的生产生活提供切实帮助。

近年来,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北京市民栗阳成立了北京耕耘公益服务中心,建立一支由100余人组成的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承担着多个镇街5万余户居民家庭的垃圾分类宣传指导工作。服务中心还特别针对社区独居老人和残疾人等不方便下楼扔垃圾的人群,提供上门取垃圾、为老人扫地等服务,惠及70余户家庭。

在上海,作为金山区绿行者环境志愿服务队的“小巷环保带头人”,陈海明创新工作方式,把绿色生活理念带进社区百姓家。他长期驻守在社区垃圾投放点,细心指导居民如何正确分类;带领居民利用家中蔬菜果皮制作环保酵素,解决堆肥导致空气恶臭难闻的问题;向居民宣传私家车微水洗车方法,带动居民节约用水。

志愿者帮助百姓改善生活环境,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的项目经理马鸿丽的帮助下,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的6个村,实施了“绿色母牛银行”项目,在推动养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鼓励农户种植苜蓿及薪炭林。这不仅能为养殖提供饲草,还能增加植被覆盖面积。

美丽中国,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建设;绿水青山,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维护。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让绿色理念薪火相传,让美丽家园生生不息。

(据《人民日报》)

沐鸣4主管工资_中国志愿者亲历西班牙战“疫”


西班牙“全球新冠抗疫志愿者联盟”工作照(图片由联盟提供)


 志愿者、华人医生纪子宸(照片由所属志愿者联盟提供)

“我们建立的医生交流平台上,已有超过1200名医生,覆盖近四十个国家。各国医生们在群里提出与新冠疫情有关的疑问,来自中国的一线医生根据其临床经验解答。志愿者每天进行中西和中英的翻译和校对,尽快回复给提问的医生。目前翻译解答的问题已超过540个……”

这是一份来自西班牙的中国志愿者组织的成绩单。

5月底6月初,一度成为欧洲疫情中心的西班牙终于开始逐步解封,从新冠疫情中逐渐复苏。不为人知的是,在西班牙疫情逐渐好转的背后,有一群华侨华人志愿者在默默地付出。

他们来自不同的志愿者队伍,却有着同样的想法:为中外抗疫合作贡献一份力量,为分享中国经验传递一份声音。

华人在西班牙建起多个志愿者联盟

三月初,西班牙新冠疫情大暴发。当时西班牙国内对新冠病毒了解甚少,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显得措手不及。“一些西班牙医生很希望了解中国的抗疫经验。于是我们帮忙联系了有相关经验的中国专家,并为他们的沟通提供翻译协助”,西班牙“全球新冠抗疫志愿者联盟”组织人之一李娅女士介绍。

当时西班牙的疫情发展迅猛,李娅等组织者意识到他们必须快速做出反应。“随着西班牙疫情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西班牙医生来向我们寻求帮助,我们也意识到这项工作需要更好的组织和专业的流程”。于是他们决定在西班牙各大学和社交平台招收志愿者。没想到,不到两周的时间,志愿者联盟从十几个人发展到150多人,截至目前已有200多人。

一呼百应,这支最初向西班牙医生提供翻译协助的小规模华人志愿团队,迅速发展成一条上百名多国籍志愿者组成的拥有八个部门的“抗疫生产线”。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在联盟里担任了不同的角色,从翻译、审核、美工到协调、采购、物流等。

他们举办了多场网络研讨会,分享国内和西班牙医生专家抗击新冠疫情的经验,主题包括隔离、防护、诊断、治疗、案例研究、医院管理、病理学研究等。组织医疗物资捐赠方面,联盟目前已向中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菲律宾等国家的一线医生和机构组织捐赠了价值约6万欧元的医疗防护用品。

“全球新冠抗疫志愿者联盟”是西班牙多个由华人发起的志愿者组织中的其中一个。据中国志愿者、在西留学生何东旭介绍,除了搭建中西医生在线桥梁,协助中西医生交流工作的志愿者组织外,中国人发起的志愿者组织还有翻译志愿者团队,协助语言困难侨胞,帮助侨胞在就医过程中需要的语言支持;笔译工作团队,翻译国内新冠疫情医疗手册,提供给医院和医务人员做参考等。

纷纷行动起来的中国志愿者,成为中西合作抗疫的一支生力军。

中国留学生成为志愿者群体的中流砥柱

目前在西班牙攻读转化医学博士三年级的刘润菡,还是一名流行病学在读研究生。

加入志愿者联盟之后,刘润菡负责对相关文献、问答和讲座课件的医学翻译和校对。医学的专业性很强,要精准翻译西语医学词汇实属不易。刘润菡表示,她曾在11年前,作为中国-古巴奖学金项目的公派留学生,赴古巴进行为期6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习,掌握了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在这次疫情出现后,第一时间参与了相关流行病学的研究。刘润菡表示,祖国当初培养西班牙语医学人才的初衷,也是为了促进在医学领域的交流和发展,打破语言的障碍,促进医学知识的传播。这次疫情,对自己无论是医学上还是语言上都是一次实战考核。

在西班牙阿尔卡拉大学就读的周彦和在科尔多瓦大学就读的何东旭,则是在收到了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的消息后,决定加入使馆志愿者队伍,参与处理包裹状态的追踪、包裹通关困难和缺失报关文件处理等工作,解决疫情下物流难的问题。

工作听起来简单,实则需要反复与国内外各方沟通、核查信息,工作繁琐复杂。对于周彦和何东旭等学生来说,志愿工作中涉及的清关、国际邮寄等知识盲区,更是只能靠一遍遍查找资料和沟通来获得。

周彦介绍,志愿者们为了能有效的解决包裹滞留的问题,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了解快递公司的国际邮寄流程作、搜集每个公司关于疫情期间寄件的注意事项、了解西班牙海关的运作流程,以及其各个部门在疫情期间新出台了哪些特殊规定,针对口罩等防护物资有哪些限制等。

经过志愿者们的不懈努力,侨胞等到了国内寄去的包裹,从中国寄到西班牙的医疗物资也及时抵达。

志愿者何东旭说,“疫情期间大家无法查询到包裹状态,可能因为我们提供的一条准确的信息,他们就能感到心安。

快速分享宝贵经验是支撑志愿者的最大动力

在最危急的几个月里,志愿者们牺牲了很多私人休息时间。“除了自己的课业学习或本职工作,还要兼顾家庭。”谈起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李娅很感动, “比如,在国内的医生专家和在西班牙的华人医生,他们本身工作都很辛苦,经常加班加点,但很多次他们深夜回到家里还抽出时间来帮助我们解答疑问,准备讲座或者审核资料等”。

李娅参与组建的志愿者联盟从三月底开始筹划每周的中西双语讲座直播,共计六场。内容涉及从隔离防护到诊断治疗、重症治疗,再到医院管理和护理干预等。“当时每周的专题讲座可以筹划的时间很短,周一周二和国内的医疗专家确认内容,准备中文课件,周三完成第一次医学翻译,周四彩排和疑问讲解,周五最后校对,周六网络直播……

“连续六场的医学直播,医疗专家们无论多晚都会耐心给我们讲解,工作组成员也是无数个夜晚在一起语音校对翻译文稿到凌晨。支撑整个团队高强度工作连轴转的动力就是大家都希望能把国内医生专家的宝贵经验尽快准确地分享给各国的医生。”李娅向记者介绍。

科学不分国界,合作战胜疫情

十堰市人民医院医务部主任、急危重症中心主任刘杰博士是国内专家志愿者之一。受全球新冠抗疫志愿者联盟的邀请,他在线与近20个西语国家数百位医务工作者进行了防控经验交流,并对患者中的几类特殊人群救治经验进行了分享。“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面对世界范围的疫情,能够与西语国家的医生同行分享经验,是我的荣幸,更是一名医生的责任。”刘主任表示。

外籍医学专家及医务工作者对这次与刘杰主任的经验交流大加赞赏,一名来自哥伦比亚的医生感激地说道:“刘博士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医院管理方法,课程内容很全面,对我们帮助很大!”

西班牙马德里一家公立医院呼吸科的华人医生纪子宸也是联盟的一名志愿者。他作为医院里第一批担起新冠救治重任的医生,负责指导了全院普通病房里的呼吸支持系统的使用。目前他负责新冠药物的临床研究。

在联盟志愿工作中,让纪医生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西班牙呼吸协会发布关于恢复肺功能检查的指导建议的第二天,他收到西班牙医生关于恢复肺功能检查的咨询,对方表示想了解中国的做法,希望学习其经验。“这时候我的感受是,祖国的医学强大了!”他自豪地说。

李娅表示,中国志愿者团队只是把中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医生联系在一起。但是在志愿平台建立两周后,秘鲁、智利、阿根廷和墨西哥等其他西语国家的医生也加入进来。“一开始大部分是西语国家的医生,但随着疫情的持续蔓延,我们也希望借助平台能够帮助到更多的国家,又开设了一个英语群方便交流。因此现在也有来自亚洲,非洲以及中东地区国家的医生进入我们的平台。随着欧洲疫情的缓解,慢慢也有欧洲医生加入了分享经验和知识的队伍中。”李娅说。

西班牙有句话:“朋友像鲜血,奔向受伤之处,无须召唤。”全球疫情下,中国人用善良无私,写下中西友谊的新篇章。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

沐鸣4注册主管_湖北基金会品牌发展报告

湖北基金会品牌发展报告

2020年
 

联合发布:

北京加速公益基金会

武汉市汉阳区中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湖北美好公益基金会

势成咨询 公益啦
 

媒体支持:

《公益时报》

中国发展简报

善达网

公益慈善论坛

CSR环球

IPRdaily
 

联合传播:

壹陆咨询 NGO2.0

公益宝 武汉恩派

自在公益影像

前言

随着十九大的召开,社会组织在政府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中承担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比2017年,湖北省注册登记的基金会增长并不显著,截至2020年6月1日,通过社会组织服务平台检索发现,湖北的基金会已达到170家。

结合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对社会组织的发展导向,为了能够帮助基金会的发展,势成咨询基于公共信息分析整理了这份《湖北基金会品牌发展报告》,希望能够对湖北地区基金会的发展起到可参考,可借鉴的作用。

势成咨询致力于用专业的知识为公益慈善类机构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服务,公益产品化、品牌化咨询、公益产品标准化手册撰写等方面的服务。2013至今,势成先后服务了1500多家国内优秀的非营利组织,是国内公益品牌建设服务的专业品牌。

需要说明的是,本报告因选取信息有限,难免采一漏十,侧重点也主要是为了提供品牌发展的导向,难免会有所偏颇。如有信息不当之处,敬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不断修订,完善,尽量把湖北基金会品牌发展的全貌向社会公众呈现。

本次报告的完成,得益于武汉市汉阳区中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张春磊,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谭红波,湖北美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肖懿恩等业内人士的参与,没有他们的专业参与,本报告是不完整的。同时,也非常感谢北京加速公益基金会四两伙伴项目的支持,让我们能在支持行业发展方面走的更远。

势成咨询

2020年6月19日
 

第一部分 湖北基金会基础信息

1.湖北基金会省级注册的占七成

截止到6月1日,湖北地区注册的基金会数量总共有170家。从下表可见,有25个地方民政局下辖管理基金会,其中武汉市有13家,由湖北省民政厅下辖管理的有120家,占湖北基金会总数的70.59%。

2.教育背景的基金会比例最高

湖北教育界成立的基金会比例与四川的比例相同,都是44%。公益慈善类型的基金会也占有较大比重,占到总数的近1/4。尤为突出的是,湖北法律背景的基金会也异常突出,共有7家。

3.资助型基金会在湖北还未曾出现

资助型基金会是指将筹集到的资金主要用于资助其它组织运作公益项目,而不是自己运作公益项目的基金会类型。通过在地伙伴的调研及网络信息的检索,均未能发现有明确定位为资助型的基金会存在。

第二部分 基金会品牌信息

1.品牌商标注册量太少,注册商标的机构仅占8%

数据显示仅有14家机构在商标局申请了品牌商标的保护工作。

2.湖北基金会共申请了58件商标,在国内拥有影响力的品牌基本没有

其中申请最早的商标是在2007年,由湖北西部生态健康基金会申请的“图形”商标,最近的续展期限是到2030年。但遗憾的是,图标符号很难通过文字或声音传播,对这个老公益品牌,带来了非常大的遗憾。同时,建议对这类老品牌可以考虑加强引导宣传,进行品牌包装升级,再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项目。

其次,2008年由武汉闻一多基金会注册的“闻一多基金会”品牌商标。经过10多年的运营,似乎并没有起到与闻一多先生等同的品牌影响力。在访谈中了解到,行业几乎不知晓这个基金会。也有伙伴提议:“如何让带有先天性知名度优势的品牌,在新时代下继续释放不朽生命力的新公益品牌影响?”这需要对这一品牌价值的不断挖掘与提炼,从活动设计、项目开展、对外沟通表达上,需要重新梳理,方能展现新的生命力。希望闻一多先生的烛光影响力,不要泯灭在我们这辈人手中。

3.申请品牌商标最多的基金会是湖北玖捌公益基金会,共申请了22件商标

其中所注册的类别主要是36类慈善资金募集品牌,其次教育培训,组织文娱活动方面的商标共有10件。

p 14家基金会共申请了21个标样,其中图形商标8件。
 

第三部分 基金会品牌优秀案例

一、湖北基金会品牌发展意识较低,提升空间大

本次对湖北基金会品牌方面的调研,除了进行客观的数据呈现外,还专门设计了问卷和线下一对一邀约访谈。在随机选取的基金会中,有21%的,明确表示拒绝参与品牌调研;有36%的,找寻不到联系方式的;有14%的,多次电话,无人接听;有29%的,表示接收信息,但后续一直没有反馈。

在进一步跟进询问没有反馈的原因主要是:

1.只参与上级业务主管单位活动,需官方下文;

2.基金会属于小型非公募基金会,面向群体受众面太小;

3.调查问卷太专业,办公室没人知道怎么填写;

4.目前工作繁忙,无人参与;

综上,湖北地区的基金会在带动湖北公益行业的发展方面,需要更多的担当与魄力。期待疫情之后的湖北基金会,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二、案例:湖北美好公益基金会

湖北美好公益基金会以“将城乡建设成‘长者的天堂,儿童的乐园,奋斗者的港湾’,让更多人生活更美好”为使命,孵化培育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围绕“养老互助、邻里守望”等主题开展志愿服务,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生活,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创造公益品牌。

品牌名称:美好爱心时间银行

美好爱心时间银行项目是美好公益基于社区长者群体实际需要而设立。为缓解社区养老压力,传播志愿服务精神,推动全民公益理念,营造有温度的亲人社区,美好公益招募社区长者、培育孵化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爱心帮扶、义务理发、健康义诊等志愿服务形式,将志愿服务时长以“小时”为单位,储存爱心时间银行中。志愿者可结合自身需要,存取“爱心时间”,实现居家养老互助等回馈,长者群体再次“被需要”,价值感回归。

项目服务至今,已进驻7省覆盖19城,建立51个美好社区服务站,393支志愿项目服务队,招募11253名美好志愿者,累计志愿服务时长26.3万小时,已兑换积分168.98万,服务累计覆盖56.32万人口。

美好公益牢记初心、主动作为,深入细致地体察社区需求,整合各方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美好公益活动,让长者群体更有温度和力量,助力老年友好城市建设,让更多人的生活更美好。

沐鸣4官网注册_暖心的银杏馆“平安盒饭”


厨师在制作免费盒饭(5月7日摄)


 义工发放盒饭(5月7日摄)


 人们在排队等待领取盒饭(5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申/摄)

餐厅里,蒸熟的米饭散发着水汽,香气四溢。厨师的身影在水汽中若隐若现,大铁勺与铁锅的碰撞声不绝于耳。餐厅外,长龙般的队伍焦急等待着。

2019年5月起,银杏馆餐厅开始免费派发“平安盒饭”。上午11点至12点和傍晚4点至5点,是午餐和晚餐的派发时间,餐厅门口总会排起长龙,排队者有露宿者、失业者,还有老人。

今年以来,这间餐厅每天派发逾600份盒饭。4月起,其旗下其他4间餐厅免费派发午餐,5间餐厅每天共派发逾1000份盒饭。

“能帮一个是一个”

每份盒饭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平安盒饭”。盒饭有两荤一素三种选择,排队者可以选择其中一种。银杏馆行政总裁麦敏媚说,因为银杏馆餐厅位于油麻地弥敦道的平安大楼,而且她希望领到盒饭的人平安有福气。

银杏馆成立于2003年,是香港首间推动老人就业的社会企业,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帮助底层弱势群体。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领“平安盒饭”。银杏馆规定:排队者凭饭卡领盒饭。登记饭卡前,需填写个人信息及领取原因。

银杏馆会根据排队者的具体情况分发饭卡,饭卡登记本上写着各种原因:贫穷、失业、无家可归。派发“平安盒饭”以来,银杏馆累计发出逾2800张饭卡。

曾有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在银杏馆餐厅门口徘徊。

“可以登记饭卡吗?”他说,是鼓足了勇气才来的。

“您为什么登记饭卡?”麦敏媚问。

“没工作,没收入。”麦敏媚将名片大小的饭卡交给他,饭卡上写着:坚信明天比今天更好。老人是当天第5个登记饭卡的人,前面4人都是露宿者。

像老人一样通过“平安盒饭”解决温饱的人,还有很多。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最新数据,香港3月至5月失业率为5.9%,为15年来新高。

“能帮一个是一个。”麦敏媚说,她希望那些生活困难的人,在重新找到工作之前,得到这样一个短暂喘息的机会。

“一顿都不能停!”

2月的第一个星期,因生意惨淡,银杏馆餐厅暂停派发晚餐。

“一顿都不能停!”第二个星期,餐厅恢复派发晚餐。

有七旬老人露宿在土瓜湾一个公园里,为了领盒饭徒步几个小时。他告诉麦敏媚,找到工作就归还饭卡。后来,他找到一份兼职,还是无法归还饭卡。麦敏媚说:“你不用担心,我们给你留一份。”

香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因为失业等原因而成为露宿者。香港特区政府社会福利署最新数据显示,香港露宿者有1423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区食堂等机构暂时关闭,低收入群体难上加难。

可需要“平安盒饭”的人越来越多,面临亏损的银杏馆能坚持多久?

善意源源而来。有父母带着孩子来捐款,孩子说用压岁钱给老人们买盒饭。有新界菜农带来刚采摘的数十斤蔬菜,满头大汗。

银杏馆制作了一个捐款网页,每个人可以自愿认购一份价值38港元的“平安盒饭”,通过银杏馆捐赠给需要的人。餐厅门口摆着一张两米高的海报:扶助弱势群体,包括贫困老人、露宿者、综援家庭、㓥房户、残疾人士等。

“希望有人来领盒饭,又希望领的人少一点。”麦敏媚很矛盾,“平安盒饭”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更多人找到工作,情况才会好转。

银杏馆通常把工作机会优先留给老人,目前共有135名老龄员工,累计聘用的老年人超过3000人。香港特区政府投放大量资源为基层市民提供恒常现金项目、非恒常现金和非现金福利,以解决贫困人口问题。

老人眼中的“义工姑娘们”

然而,3个月前,银杏馆收到一封投诉信。

有平安大楼的住户投诉,理由是:排队者占据和弄脏公共场所。简短的投诉理由,足以终止“平安盒饭”计划。

“盒饭千万不能停啊!”老人们眼中温和的麦敏媚,很少表现得如此急躁。

麦敏媚曾是社会工作者,主要帮助老人解决生活问题,老人们喜欢叫她“麦姑娘”。派发盒饭前,紧张的“麦姑娘”站在餐厅门口一遍遍喊着:“保持安全距离,不要留下垃圾。”

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最紧张时,香港特区政府曾禁止市民在公众地方进行多于4人的群组聚集。银杏馆建议排队者几个人一组,保持1.5米的社交距离。

投诉的声音渐渐平息。但不减反增的盒饭需求量让银杏馆餐厅面临新难题:人手不够。“疫情期间,大家都不敢出门了。”麦敏媚说。

后来,义工姑娘们出现了,最多时一天有9名义工。她们“全副武装”,戴着口罩、护目镜、帽子、手套。

在“修例风波”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打击下,香港多间餐厅裁员甚至结业,银杏馆收入锐减,但没有解雇一位老龄员工。香港特区政府因应疫情推出承担额达810亿港元的“保就业”计划,向雇主提供有时限的财政支援,以协助他们保留原本会被遣散的员工。

麦敏媚不知道盒饭还要派发多久,但只要有人需要,就会坚持下去。不久前,一位失业的年轻人找到工作后归还了饭卡,这是她数月以来最开心的事。

餐厅门口的走廊没有窗户,阳光无法透进,如果不开灯,一片漆黑。“平安盒饭”就像那走廊上的灯,照亮了排队者的生活。

(据新华社)

沐鸣4官网注册_暑假防溺水警钟再敲响 壹基金儿童平安计划呼吁建立儿童风险感知

暑假来临,天气炎热,加之汛期降雨强度加大,溺水事件进入高发期。6月21日,重庆市潼南区发生8名小学生溺亡事件,再次敲响了防溺水的警钟。没有安全意识,缺乏安全知识,不仅是上述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更是许多地方中小学生面临的现状
 
建立儿童风险感知   初步调查显示,8名小学生是周末放假自发相约到河滩处玩耍,期间有1名学生不慎失足落水,旁边7名学生前去施救,造成施救学生一并落水。8名小学生在没有成年人陪同的情况下到江边玩耍,明显缺乏安全意识。同时,这群小学生也缺乏自救互救方面的常识。1名小学生不幸落水后,同行的小学生本应尽可能地呼救、报警寻找成年人帮忙。   据国家卫健委和公安部统计显示,我国每年有近5万名0到14岁儿童死于意外伤害,其中因溺水身亡的儿童高达2万名,每次溺水死亡都有悲痛的家庭,而溺水死亡一人的事件每年都反复出现。   安全教育不是小事,更不是简单的事。有效的安全教育,最终要增强儿童的风险感知能力,增强儿童在面对灾害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让他们有更好的风险应对能力。据介绍,壹基金儿童平安计划每年约在500个学校开展安全教育课,其中溺水的课程分为:认识溺水的特点和危害、溺水的预防与应对两大板块,从容易发生溺水的地方、容易导致溺水的行为、预防溺水的三个方法、自己落水怎么办、他人落水怎么办入手,通过图片、视频、动画以及案例,让学生在情景化的模拟环境中训练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加强家校沟通   2020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已发布三次有关严防溺水事故发生的预警,提醒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防溺水工作,确保学生生命安全。近年来,我国的安全教育已经从无到有向从有到好的过渡,预防溺水六个不的宣传在学校里无处不在: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然而,每年儿童溺水伤亡事件仍然层出不穷。教育手段一定要和其他的手段配合才更有效。安全不仅是学生们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也是家长、教师和社会整体一起努力的责任:   首先,要教会孩子游泳。除此之外:靠近水域穿戴救生衣;附近有救生员、要有密切和持续的关注;选择有足够安全屏障的水域场所活动。实际情况中孩子到水域旁边玩耍时往往想不到带救生衣,这时候要训练孩子的风险意识,即便带些矿泉水瓶,绳子等常见并且容易携带的物品,可以制作成简易的应急救生衣。   其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提倡未成年人营救溺水者。未成年人发现有人溺水时,要学会向大人求救或报警或者拨打120急救电话。寻找身边可以帮助漂浮的物品:救生圈、竹竿、木板等物抛给溺水者。切勿下水救援。   最后,对儿童的陪伴与看护很重要。溺水一旦发生,只有4分钟的救援黄金时间。如果身边有大人看护,,一旦发生意外,能及时获得帮助的可能性就要高出很多。家长或看护人,决不能将儿童单独留在开放的水域边。

沐鸣4招商链接_中银公益“益路”探索,让金融碰撞出慈善募捐新火花

钟小益(化名)是中国银行的代发薪用户,2020年3月初,他如往常一样进入手机银行处理房贷、信用卡以及一些生活缴费,意外发现手机银行首页增加了一个很显眼的红色入口——“共同战疫”。那时候正值全国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钟小益毫不犹豫地点击,进入了“慈善募捐|阻击新冠肺炎,筹集“战疫”物资|中银公益”筹款页面。   页面中信息很详实,不仅有发起单位、项目介绍、筹款预算等介绍,还能实时看到已筹金额和捐赠人次,捐赠动态中能看到每一笔捐赠情况。在进展汇报中他还看到了截至2月底所筹善款已经用于购买了5000件防护服运抵湖北“战疫”前线。钟小益点击“单笔捐”,很快完成了捐赠,并收到了接受善款的基金会发来的电子捐赠证书。这次体验让钟小益多少有些意外,这样内容详尽、实时反馈、公开透明的捐赠体验让他对手机银行有了新的认识。   钟小益从中国银行手机银行首页进入的是民政部指定的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中银公益。该平台由中国银行发起设立,是中国银行以“金融+公益+互联网”思维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其运营主体是中国银行企业基金会中银慈善基金会。   据中银公益平台运营人员介绍,平台自2018年6月23日正式上线以来,一直积极探索互联网公益与银行业态的融合发展之路,不断尝试和创新新功能,为用户带来新体验。此次手机银行首页的“共同战疫”活动就是中银公益结合手机银行业务,助力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发起的慈善募捐活动,号召手机银行爱心客户奉献爱心,为抗击疫情募集抗疫物资。活动持续90天,近万人次捐赠善款超83万元。  
以金融之力赋能社会组织   实际上,中银公益平台很早于2019年4月接入了中国银行手机银行,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捐赠通道。北京市、深圳市、云南省、广东省分行等率先在“生活-专属服务”中开通中银公益平台入口,宣传属地慈善募捐活动,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用户进行捐赠。   截至目前,通过手机银行进入中银公益平台,可以看到已有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北京天使妈妈慈善基金会、东莞市慈善会、苏州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多个组织发布慈善募捐活动。   在赋能慈善组织方面,中银公益平台还利用金融背景优势,动员中银基金公司的专业志愿者开展“慈善组织资产保值增值沙龙”,为慈善组织开展资产保值增值培训,提供资产管理咨询服务;联合北京致诚社会组织矛盾调处与研究中心开设“基金会合规建设”系列线上课程,提升慈善组织从业人员组织管理能力。  
O2O联合募捐模式   近日,中银公益平台正在联合中国银行东莞市分行助力东莞市慈善会开展“6·30广东扶贫济困日”主题活动。目前已在中银公益平台发布慈善募捐活动,并计划在东莞市整个辖区的89家营业厅、网点进行项目宣传,通过粘贴宣传海报、网点公益志愿者介绍等方式让更多参与到公益中来。   平台运营人员介绍,“我们希望借助中国银行线下网点资源,为慈善组织提供募捐活动宣传的新阵地,将线上募捐与线下宣传动员结合起来,构建‘O2O’联合募捐模式。”   据了解,此类活动已在北京市分行、深圳市分行、苏州市分行开展多期。2019年5月8日,联合中华儿慈会在北京开展“微笑中,善随行”联合劝募活动,在北京280家网点张贴海报,通过中国银行自媒体矩阵发送推文,号召爱心客户关注唇腭裂儿童,帮他们重绽笑容。2020年新年到来之际,联合中华儿慈会小爱也温暖基金开展“小爱也温暖,快乐100分”联合劝募活动,为贫困地区儿童募集“小爱快乐包”。   中华儿慈会一位项目负责人表示:“中国银行线下网点,是多数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平台不具备的优势。这不仅对于筹款,对于项目本身影响力的提升也具有极大的帮助。”今年,“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小爱也温暖”项目就受到了中国银行总行多部门的关注与参与,通过发起“一起捐”,为咸阳市旬邑县、淳化县、长武县、永寿县四个县(简称“北四县”)的700个孩子送去了温暖包和“六一儿童节”的美好祝福,覆盖82个村和2个小区,涉及81个学校。  
员工公益的强大力量   “六一”捐赠“小爱快乐包”是通过中银公益平台支持扶贫工作的一次活动,但这不是第一次,这已成为了中行员工参与公益的一种习惯。借助中银公益平台搭建的爱心桥梁,员工可以支持自己心仪的公益项目,也可以将自己发掘的贫困地区的需求设计成公益项目,与专业机构合作,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实现公益梦想。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梦想教室”是平台引入“中行人”爱心资源的第一个项目。“2018年10月17日,在第5个‘全国扶贫日’当天,中行总行数据中心发动员工及社会爱心人士捐款,从上午8点开始到下午3点,仅7小时便获得850人次捐赠,完成了20万元的筹款目标。后来,这笔善款在旬邑县建设了一座开展素质教育的‘梦想中心’,并将开展5年的素质教育课。”平台运营人员回忆:“这对我们运营触动很大,让我们看到一股新的慈善力量。”   通过平台可以看出,“中行人”不仅仅支持慈善组织发起的精品项目,还会通过实地调研,瞄准需求,通过中银公益平台联合公募慈善组织设计、发布募捐活动,解决某一点、某一处的需求。一年来,员工自发开展各类扶贫活动10多项,募集善款及物资近90万元。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疫情发生后,平台与中国银行总行工会积极响应,对接慈善组织通过平台发布募捐活动,号召全体员工捐款驰援湖北。短短15天的时间里,共有13.5万人次参加捐赠,募集善款1800余万元。如何引导更多爱心企业开展员工公益?如何引导企业员工参与脱贫攻坚?成为了中银公益平台发展路上新的研究课题。   在“公益+金融”的路上,中银公益刚刚起步,期待着未来与更多致力于推动公益与金融融合发展的个人、组织合作,继续探索“财富向善”、赋能社会组织,为相关方提供更好的公益体验。

沐鸣4招商官网_近代中国慈善征信录探析

■ 孟永伟 刘霞

征信录在中国慈善捐助历史的研究中经常出现,从表面看来它只是简单的人名和数字的罗列。但如果深入地分析,可以看出,它不只是捐助者和受助者数量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在其所体现出来的以严格监控内部管理人员为特征的现代公共性原理。

征信录中的“征信”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庸》的“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其中,“征”就是指确切的证据。在清代的文献中常常会有“征信于某某”的说法,即证明是真诚、真实和值得信赖,以及拿出证据说明的意思。“征信”的现代含义就是慈善机构或者有关公益活动机构在接受了外界的捐助以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将收到的捐款公示,其目的主要是通过以这种方式来监督经手者,以防经手者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征信录的印制需要有受捐机构的众多人员参与,相对而言,是比较真实的历史资料。

征信录的功能

第一,通过“官员”和“董事”的相互协助、相互监督来达到消除徇私舞弊的现象。在捐款活动中,某些经手人因为个人的私利而进行徇私舞弊行为,这是很常见的,这一问题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很难解决。例如《松江府育婴堂征信录》中就这样记载,“提交给神明的事业报告和会计报告”。此育婴堂由8个人联名向地方官员申请设立,正是这些人编撰的众多规章制度,才有了名目清楚的征信录内容。至于征信录的目的,他们在呈交给地方官员的文书中也谈及,为“以期官董相继,神人互查,有利无弊,俾垂永久”。

第二,通过这种出版会计报告的形式,在人与人之间取得信任。例如《海宁州城重设留婴堂征信录》,用红色字体在封面写有“经手侵蚀,火焚雷击”。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其实质也就是警示经手之人不能进行徇私舞弊的行为,如若故犯将会遭受巨大的灾祸。刊印出来的征信录,分别按照如下方式处理:其一,州尊牒送城隍神香炉内焚化。其二,交下月值董备核。其三,值月董事备具香炉,行礼焚送城隍神前。其四,贴于堂门口备示。夫马进在其所著《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中认为,“为了取信,要将印好的《征信录》分送各地方衙门和提供捐款的商人。但是,正如规定中所说的那样,仅仅取信于地方衙门和商人们的话,尚不足得到信任。还要将《征信录》在城隍庙前焚化,从而取信于神”。由此可以看出,在清朝时期,征信录主要通过“神”这样一个中介来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连系起来。

征信录的社会意义

第一,征信录的出现有利于慈善捐助事业的规范化。在征信录出现以前的捐助事务中,受捐者和捐助者二者之间存在着长久的矛盾。对于捐助者而言,资金运作是如何行使、资金的来源到底有几方面、资金的具体数量等,都是所疑虑的问题,而征信录给捐助者一个清楚的记录,使得捐助者能够很好地打消内心的疑虑,不论是为了善报还是基于无私的奉献,都为下次的捐款增强自觉性。同时对于受捐者而言,其内部事务的运行、具体的监督、人员的经手等,也是其难以全部掌控的问题。征信录的出现,引入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并具有全能型、因果性,使很多经手人望而生畏,不敢做出徇私舞弊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慈善捐助事业的有序发展。

第二,征信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新的社会学原理。可以看到征信录的编制与国家在征收税金的方式上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国家征收税金是不以公共性、公开性为基准的,没有义务公开征收财务的数量。而相反地,征信录体现的则是公共性原理,即以公开为前提的理论编制而成。夫马进在对征信录的研究中提到,征信录的出现最早时期应该是明末清初。一种以公开为前提的,用于公共事业的新型决算报告书一旦出现,对于推进中国公共事业的清晰度是具有很大帮助的。以冯桂芬的《校颁庐抗议》为例,其中有这样一段“今直省积欠之数以千万计,前此未有也。积欠之故在于亏空,亏空之故在于挪移,挪移之故在于漫无稽考。以一县之主,独操出纳之权,下车之日,公用后而私用先,室家妻子之百需,旧逋新欠之交集……嗣后如有亏空一钱者,杀无赦。更定稽查之法,在以四柱册公之于众。大堂左右按日揭榜,旧管新收列左,开除实在列右,其法务详务尽。如征收某都图某户钱粮若干,必书细数。收银后本日给串,本日列榜,月终用活字板印征信录四柱册百本,备列全榜,分送上司各图绅士惟遍。如某户完粮而榜册不列者,许揭府,立与重赏。有经手解领开除之款与榜册数不符者,赴揭亦如之”。从以上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财政上亏空的原因是由于账目始终无法清算、税金征收远远低于规定的数目,以及衙门的挪用。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没有固定的监督管理机制,不能够对财务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管。冯桂芬提出设立四柱册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四柱册即前文中提到的“旧管”、“新收”、“开除”和“实在”。冯桂芬提出,这些四柱册要公布于众,让民众看到、看清楚,若民众所纳的税不够,则需要有证据。这种方式无疑就和前文中所讲的征信录一样,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冯桂芬认为,通过大量发行这种记录有账目的册子就可以达到防治亏空的效果,这种诞生于民间的公共性原理正在通过不同的方式一步步向官方浸透。此后关于这方面的实践还有很多,例如光绪十一年计划出版的《民欠征信录》和《蠲缓征信录》等。光绪末年,这种用于监督的方式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议论,于是征信录在这种潮流之中被再度提出来。

第三,征信录的出现和发展为中国引进近代欧洲的原理和技术做了基础性的准备。在江苏省太仓州镇洋县的《太镇征信录》中,光绪三十一年太仓州知州在序文中说:“西人治财之法,必预计其一岁所入,共可得税若干,一一普示于众,名曰预算。”这篇序言内提到了西欧人发明的新的会计报告以及普示的公开性原则,还论证了必须编制决算报告,说明民众纳税的多少和税金的支出情况。征信录产生于清朝,毫无疑问这种方法与新的社会学原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征信录的编撰也是民间自哺育成长的,这种做法本身就为引进近代欧洲原理和技术做出了基础性的准备。(据《大东方》)

沐鸣4官网_刘泓: 用人文教育改变乡镇少年的人生


 湖南省邵阳市城步县第一民族中学的PEER空间

■ 朱逸蕾

一提起“哈佛”这个标签,刘泓下意识地警醒起来,脸上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一直保持低调的刘泓,甚少主动向人提起自己哈佛这段教育经历。

刘泓却对这类叙事本能抗拒,“我的教育背景,是我非常怕的一种‘原罪’,因为它代表着某种不接地”。

2007年,刚刚回到中国时的刘泓正是这么“不接地”,那一年,他刚刚结束在哈佛的本科第二年课程,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和学习经历都在美国,“对中国已经了解很少了”。

那年暑假,身体壮硕的刘泓扛着一大箱书,搭上了前往湖南邵东的绿皮火车。他想将曾经在美国接受过的人文教育,以类似夏令营的形式带回到中国“欠发达地区”。刘泓只给夏令营安排了一个英文名字——“PEER”(朋辈/同伴)。在刘泓的设想里,PEER的使命是“让每一名中国欠发达地区的青年人有机会选择优质的人文素质教育”。

“我意识到我很幸运”

刘泓自认是个很幸运的人:虽然家境普通,却也享受到了父母拼搏回来的某种“特权”。

12岁那年,小学甫一毕业,刘泓就被带往美国读书。并非“非官即富”的移民家庭,他生于武汉,父亲是普通干部,母亲是大学教师。为了争取更多可能的资源和机会,母亲在加拿大结束访问学者项目后,即带着刘泓举家迁往美国,在南部佛罗里达州的坦帕市安了家。

在当时,这是一个极富冒险精神的举动,而坦帕市的教育质量,实际上在美国50个州里几乎垫底。

母亲曾有两年因学业没了收入,刘泓靠着助学金读完大学。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只是“来自条件一般的家庭、到了美国普通城市去、从非常普通的公立高中走出来的”。

启蒙发生在高中阶段,刘泓参加了一个叫TASP(Telluride Association Summer Program)的夏令营,这个项目在全美国乃至世界各地选拔十多名学生,与大学教授一同阅读、讨论、做文学分析、写作。借夏令营之机,他开始阅读社会科学经典:希腊罗马、文艺复兴……

就在那个夏令营,有一位美国教授带着刘泓试读了三个《道德经》译本。这次经验有如当头一棒,刘泓意识到,自己的西方人文基础不错,但作为中国人,却对中国一点都不了解。“连美国人也愿意研究中国哲学,认为它有智慧,那我呢?”

夏令营的伙伴们也给了刘泓信心和动力,这些接受着精英教育的美国高中生,在申请表上大多填上了哈佛或耶鲁,那些刘泓所在的公立高中从未有人申请过的学校。他们鼓励刘泓:“为什么不试试?”

刘泓试了,竟然很顺利地被哈佛录取。

到本科,刘泓便有意识地跟随彼时的哈佛燕京社社长杜维明,学习中国历史文化,阅读《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著作。

羽翼丰满起来了,此时的刘泓动心要回乡看看。

为学生量身订造夏令营

刘泓认为,无论成长在哪个地方,都应该有公平接受优质人文素质教育的机会。

恰逢有一位来自湖南邵东、到美国读本科的伙伴申梦晗,与刘泓一拍即合。对标了自己都在高中获得启蒙,他们决定到中国县城高中举办夏令营。刘泓相信,这个阶段的孩子,只要有一点选择能力,改变就有可能发生。背上沉甸甸的一堆资料 ——《麦田里的守望者》、《动物庄园》、康德、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与另外11名志愿者,满怀期待地向邵东出发。

到了学校才发现,自己实在“太不懂中国”。拿着这些西方经典名著,他们与学生的沟通鸿沟巨大。这和预期很不一样,刘泓和同伴们面面相觑,互相问出了同一个问题:中学教育到底是什么?

这些学生在这里生活,这个学校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PEER面对的教育对象里,许多是来自农村和县城的留守儿童。能进入县城高中已是少部分幸运的、成绩达标的孩子,仍往往缺乏自信、不善表达,宁愿将更多时光消磨在手机上。

这是幼年时缺乏交流、无人陪伴等问题留下的烙印,但在PEER聚焦的高中阶段,大多数问题已沉潜到每一个孩子内心深处,再不会直白地被表露出来,而当高考压倒一切成为老师、家长甚至学生自己的核心“共识”,沟通、聆听、分析与建议等一切至关重要的软性支持,更不得不为备考无条件让路。

然而也正在这一阶段,仍然稚嫩的学生们却要做出一些可能影响自己一生的关键抉择:专科还是本科,要不要读免费的师范定向,如何决定志愿与未来专业……焦虑情绪掩藏在沉默之下,寻求帮助的手却不知该伸往何处。

“他们往往在很早的时候,被要求做一些完全没有办法预料到后果的决定。”

除此之外,县城学校的基础设施、硬件、教师资源,也与城市相距甚远,当中不乏用“一块屏幕”传送课堂直播的学校。

城乡教育资源不断分化,使得曾一度以升学为唯一出路的农村中学生们,面临困境的复杂程度与他们的年龄与能力所及日益悬殊。

连接社区,找到自主的力量

问题无处不在,刘泓思考,县城学生真实需要什么,如何帮助他们思考、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走进社区”成为了赋能第一步。这些高中生长期被围在学校围墙内,没人告诉他们需要走出校园。刘泓希望,学生能主动思考“我和社区的关系”“我能为它做什么”,以此培养独立思维、激发能力与潜力,明白自己“有机会选择”。

每年寒暑假,刘泓和伙伴们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到县城高中,带学生走出学校大门,走进社区,去发现本地问题。

学生们领到一叠任务卡后,即被带动以不同形式去全面认识社区——什么是政府职能?社区快递员怎么送快递的?大妈为什么愿意跳广场舞?如此与社区产生连接,对社区生态、环境有了整体认识,再做行动研究,促进社区行动。

贵州丹寨县一所民族高级中学的学生,发现县城里唯一一条公交路线不合理,而惠及更多人只需更改一两个站点的位置而已。这些学生们联合起来,收集了很多同学、居民的签字。在把方案提交到当地交通部门后,成功修改了公交路线,这也成为参与其中的学生们人生第一次“有力量的”行动。

另一个小组研究“领导力”,关于如何在村里更好服务、动员他人,于是他们探访了邻村几个敬老院,每家收集一点点情况,事情虽小,至少表现了他们对“领导力”的理解——去服务、动员和连接。

刘泓形容这样的知识为“Glocal”,利用本地知识(local),但同时具有全球意义(Global),在核心方法上,这种“激发学生从研究到行动”,是来自于国外发展学的方法论,公共精神贯穿始终。

维持了数年短期寒暑期项目,刘泓开始琢磨给予学生长久陪伴的方式。2015年,刘泓获得一笔投资,“PEER空间”应运而生。

PEER在合作学校划出一个全年的阅读和活动空间,每个“PEER空间”有一名“挚行者”,以组织者和协调人的角色,和进入空间的学生进行交流、对话。“24小时生活在学校,如果一切时间都是为了所谓学习,会疯掉的。”刘泓说。

PEER空间给学生开出一个呼吸的缝隙,他们偶尔来读读书、下下棋、探讨本校议题,甚至cosplay等活动,在这个小空间里也能被接受。

离开“高大上”的公共议题,回归到“教育是生活”的本质。

朋辈、伙伴

7月中旬,在北京开放大学宽阔的会议厅里,数十个志愿者正在完成最后一次培训,准备投向PEER的2019年暑期夏令营。

刘泓长得高壮,游走在志愿者们中间尤其显眼。为了听清楚志愿者的回答,他单膝跪地,离他们近些。志愿者们围坐在一起,讲述自己坚持参与PEER的初心。

“我高中曾经参与过PEER的项目,受到很深的影响,考上了大学。我现在回归,希望把同样好的影响带给其他同学。”一位准备前往溆浦中学的志愿者说。

一届一届,PEER服务的学生开始回潮,走出省外、甚至国外的青年,正把“外面的世界”带回来。

刘泓提道,PEER营造了一种场域,老师、志愿者和学生之间,是相对平等的“挚友”关系。许多学生在人生的十几年里,其实从未被真正平等地对待过;而志愿者作为“外来者”,进入学生成长的社区,可以平等地借助他们的视角了解本地,共同探讨社区。

十几年过去,即使碰了许多壁,“PEER”这个名字的意义,仍然随着一次次项目的叠加,更加明晰起来。如今,PEER拥有了一个与之匹配的中文名称——毅恒挚友。

无法衡量的“改变”

许多PEER带来的影响可被直观觉察,刘泓却一时无法完全以一种所谓“成效论”,去衡量真正的改变何在。

他举了些例子:一个学生去中山大学做专项面试,更敢于、更知道如何表达自己;有的学生更愿意做有些“冒险”的选择,例如改变专业,去做自己热爱的事;同学散落到各个城市,会因为曾经参加过PEER而重新连接起来。还有些当地教师和退休教师,正更大胆地将自己未竟的教育理念,放在PEER空间中实施。

很难特别清晰地向资助者描述这些“变化”,刘泓坦白,PEER至今筹资非常困难。学生有限,备考压力巨大,“高中”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相比“人文素质”这些空中楼阁的标准,投资者更愿意捐助显性的物资、将资源和精力集中在小学生身上。

刘泓选择坚持下去,多年来学生、老师和志愿者们给予的积极反馈,就是推动他的力量。“青年发展现在几乎没有人在乎。”刘泓说,但他相信这样的工作,总要有人去做。

未来,PEER会将重心放在成本更高的“PEER空间”上,空间的长效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非常重要;此外,PEER还会做大学与中学之间的衔接尝试,继续围绕最核心的理念,做下去:让学生可以做选择、有思考。

再次谈起“哈佛”,除了学术训练和同侪氛围以外,刘泓特意提起给他的最大感召。在哈佛25个校门当中,有个特别不显眼的校门。门拱上刻有一句话,他仍清楚记得:进门一侧“Enter to Grow in Wisdom(入则增其智)”,出门一侧“Depart to Serve Better Thy Country and Mankind.(出则贡献国家与人类)”。

“尽人事知天命,在环境能允许的条件下,做我们该做的事情。”刘泓说。

(据微信公众号“世界说”)

沐鸣4招商_用“中国温度”温暖世界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北京市国际生态经济协会全球抗疫纪实


国际生态经济协会为北京急救中心捐赠价值36万人民币的福特定制负压型救护车,用于防疫应急转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

“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北京市国际生态经济协会一直致力于环境与经济的改善,其目的也是为了保护人类的健康。作为生态经济领域的专业社团,资金有限、资源也有限,在疫情之下,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能更好地服务于改善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这一生态事业的最终目的。”北京市国际生态经济协会(IEEPA)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在北京市120急救中心代表协会为北京市政府抗疫工作捐赠负压型特种防疫救护车的交接仪式中明确指出。

北京市国际生态经济协会(IEEPA)是在农工民主党中央、九三学社、清华大学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支持下,经政府批准由民政登记注册的政府主管下的专业性、跨行业性和国际化发展的生态与经济领域社会团体,是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首都一级社团组织。

作为肩负社会责任的生态经济领域专业社团和国际公益行动的努力践行者,国际生态经济协会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便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动员全会力量投入到国内抗疫阻击战和整体战之中,2020年2月10日,国际生态经济协会通过社会各界媒体发布了自主编辑的《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手册》,从工作层面、家庭层面、就医等各个方面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为社会提供指南。同时,该协会领导带头捐款捐物支援湖北武汉等地及首都抗疫一线,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民族精神;在新冠肺炎疫情于全球肆虐时,协会又调集有限的资金采购防疫物资,主动而为,率先而为,积极以中国的一支非政府社会力量对日本、韩国、塞尔维亚、比利时、英国、意大利各国高校、智库和政府部门进行了支援,通过在各国民众之间彰显爱心无国界的公益影响力,推动世界各国公众、特别是科研力量引领全球多样性发展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抗疫国际合作贡献“中国力量”,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元素”。

在疫情暴发初期,中国成为全球抗疫的前沿和主战场。为向世界传播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精神,表达与各国同舟共济、共同战“疫”的决心,国际生态经济协会于2020年2月初即发起了“国际抗疫行为艺术传播”公益活动,通过组织动员协会分布在乌克兰、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实习生和志愿者,以举牌展示和行为艺术的方式,向各国民众传递“爱心无国界、人间有真情”的心声,藉以抵制在疫情中部分民众出于恐慌或无知对特定种群进行歧视的错误行为,反对个别国家政客、媒体将病毒政治化的错误言论和蓄意歪曲。

随着疫情在全球各地的暴发和蔓延,为体现守望相助、投桃报李的理念,感谢各国民间前期对中国抗疫的声援与支持,2020年3月中旬,国际生态经济协会在日本和韩国发起了“爱心传递世界”的大型公益行动。协会志愿者在繁华的东京和首尔街头免费向日韩民众发放来自中国民间组织捐赠的防疫口罩,得到了两国普通民众积极正面的反响,人们纷纷通过志愿者向中国民间表达发自肺腑的感谢之情,并期待着中日、中韩能世代友好下去。

国际生态经济协会在防疫物资紧缺的关键时刻向日本名古屋大学的教职员工捐赠了一批防疫口罩,名古屋大学校长松尾清一专门发来感谢信,盛赞中国民间组织雪中送炭,在疫情期间给予了该校教育事业有力的支持,协会通过民间行动向世界传递了谦逊、努力、执著、友爱的精神,与各国人民之间建立了包容、互通、互信的桥梁。协会还向韩国议政府市和高阳市捐赠了口罩等防疫物资。高阳市政府对接收到来自中国社会力量的物资捐赠倍感鼓舞并表示,在疫情暴发后,中韩两国互帮互助、共渡难关,为世界其他国家树立了政府之间、民众之间共同抗疫的楷模;虽然每个国家制度、文化都有不同,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差异、以民众同心的世界大同理念,共铸世界的美好和健康安全。

国际生态经济协会的抗疫公益行动也向欧洲国家伸出了援手,积极开展与欧洲国家的联合抗疫活动。2020年4月,协会与欧洲相关科研机构和大学进行沟通对接,深入了解对方在抗疫紧缺物资方面的具体需求,另一方面在国内多方寻求符合欧洲标准的医用外科口罩货源,克服各国通关的种种压力,第一时间完成质检通关等出口手续通过国际快递公司分别送往英国伯明翰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埃克塞特大学,比利时欧洲学院、鲁汶大学、欧洲之友智库和意大利马特艾基金会,既缓解了有关科研机构和大学的自身防疫的燃眉之急,也为其参与本国抗疫总体行动提供了保障。协会的定向公益行动受到各国受捐赠机构的纷纷赞扬和感谢。英国伯明翰大学负责国际事务的副校长乔·范普顿教授在感谢信中表示:“我们目睹了中国卓有成效地避免了武汉及其他地区的一场公众健康威胁。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刻,你们为我们和英国提供的援助支持使我深受感动。”苏格兰斯克莱德大学的蒂姆·贝德福德教授则指出,与协会的国际合作不仅在抗击疫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应对其他全球性挑战的过程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国际生态经济协会专职副会长李军洋在谈到国际抗疫合作时表示,在应对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过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为此,我们需要积极发挥来自社会各界的力量,使其成为中国民众在世界上的爱心代言人,营造民心相通、人民互助的良好氛围。在某种意义上讲,作为社会不同阶层专业组织的代表和国际公益行动的积极践行者,我们通过自发的、更多的、更强大的民间力量,可以更好地诠释新时代民族精神,在各国民众之间彰显爱心无国界的公益影响力。所以,中国社会组织需要更多地走向世界,走入世界民众之中,通过促进民心相通来进一步扩大我们的朋友圈。

李军洋还谈到,病毒没有国界,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疫情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协会将会继续与各国高校、智库和科技机构加强抗疫国际合作,同舟共济,共克时艰,让合作的阳光驱散疫情的阴霾,用团结的力量守护共同的家园。

针对国际生态经济协会集中力量参战首都北京的抗疫工作,李军洋对此表示,作为一个专业社团也是一个普通的组织单位机构,同样面临着疫情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大战当前,我们分得清主次,十分清楚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树立了全力以赴目标和信心来参战;在这场战“疫”中,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为社会行动的过程中,也时时强调并携手其他单位组织,基层干部、社区志愿者,共同发扬生态人文精神,助力打好北京防疫战”。

他表示,疫情防控是对首都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党和政府的坚定领导下,除了动用体制内的力量,也要充分动员和发挥全社会包括社团组织在内的各方力量参与重大危机防控和救援救灾。为此可考虑在目前的首都应急响应机制中,明确社团组织参与基层社区应急防控的激活机制与响应渠道,并形成社会组织参与政府引导的应急响应指南与规范加以推广。国际生态经济协会通过参与建国门街道办站东社区疫情防控联合执勤,零距离参与了首都基层疫情防控工作,也深入了解到了首都基层治理的许多第一手信息和情况,协会将更加精准有效地支持首都基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国际生态经济协会(IEEPA)截至目前累计为疫情捐赠资金共计105.85万元,包括:协会专家领导郝吉明会长、彭苏萍、候立安、蒋明麟、李军洋和全体工作人员个人捐赠款25.85万元;从协会全年办公经费中划拨疫情捐赠物资款30万元,使用国际生态经济协会绿色矿山环保专业委员会设立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下的“生态经济专项公益基金”50万元,全部用于抗疫捐赠物资采购。

国内开展防疫物资捐赠工作,主要以北京、湖北武汉、宜都为主,为北京市政府抗疫工作捐赠给北京市120急救中心北汽福田负压防疫救护车1台,为湖北省泰康同济(武汉)医院捐赠医用级空气净化器30台,为湖北省宜都市抗疫指挥部捐赠给定点医院宜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特种臭氧消毒机6台;为北京市公安局勤务保障部,北京市交通管理局中心区支队,市公安局顺义分局刑侦支队,东城区建国门街道金宝街北社区工委、站东社区,北京站派出所,东城区文明引导办等在首都抗疫一线的单位,共计捐赠医用消毒酒精18604瓶、KN95级别多次使用口罩17400个、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14000个;国际生态经济协会组成了由经验丰富的4名军转正式员工和2名实习生参加的基层社区疫情防控6人小组,从3月10日开始到6月5日,持续3个月的轮班执勤驻守工作,在建国门街道办的统一安排下,参加北京站东街疫情执勤检查点,选择在人员流动量最大的每天上午9时到11时,每天不间断地分班轮流志愿执勤工作。作为志愿者参加疫情防控一线工作,有效充实社区重点防控区域和薄弱环节。

在此次国际抗疫行动中,协会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共计212人次,累计志愿服务620小时,累计向韩国京畿道议政府、韩国议政府市、韩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日本国立法人名古屋大学、塞尔维亚驻华大使馆、意大利马特艾基金会(FEEM)、英国伯明翰大学、英国思克莱德大学、比利时欧洲学院、鲁汶大学、欧洲之友智库等,捐赠口罩总计17310个和消毒酒精物资,总价值172735元。国际生态经济协会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两院院士的带领和指导下,一直以来非常注重产、学、研、用合作,与世界主要国家知名高校之间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对接桥梁,这些抗疫捐赠活动不仅促进了中方社会团体和外方科研院校以及全球性国际组织之间的友好交往与合作,更多的是促进了两国民众之间的相互支援关系,体现了爱心互助的精神,彰显了爱心无国界的理念。进一步拓展了国际生态经济领域专业交流与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为后疫情民间对外交往建立了基础。(李庆)

沐鸣4招商_再建梦想小学,B站与乡村“后浪”有个约定

“夕阳落入森林里

这个字就出现在我的梦里”——罗漫娜
 

如果不说,谁能想到如此富有诗意的妙笔生花竟来自彝族山区9岁的孩子?

在云南大理巍山的巍宝山脚下,还有204名小学生和罗漫娜一样,在健康、安全有尊严的环境中,敢于做梦,勇于逐梦。

2019年6月,B站与美丽中国合作,在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南诏镇,扶持了一所全日制公立小学——哔哩哔哩美丽小学,B站由此走出了探索农村教育改善之路的第一步。

2020年6月26日,B站副董事长兼COO李旎宣布将与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在贵州遵义共建“哔哩哔哩梦想小学”

 

时隔一年,2020年6月26日,在B站11周年的庆典上,B站COO李旎再次宣布和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合作,将在贵州遵义务川县打造另一所“哔哩哔哩梦想小学”,今年9月落成后就可投入使用。

作为拥有超1.7亿月活用户、18-35岁用户占78%的年轻人文化社区,B站正在以其独特的内容产品和影响力,连接屏幕两端的天地,丰富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努力搭建乡村孩子的“逐梦”平台。

让乡村教育有“美”的可能性

2019年儿童节,B站的三位UP主在云南大理的巍宝山脚下邂逅了205名可爱的孩子和他们美丽的校园。

这是一所基础设施完备的乡村小学,计算机室、实验室、图书馆等一应俱全,伙食和住宿条件良好,师生比例合理,且周边交通便利。不过,由于学校205名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以少数民族居住为主的山区、半山区,96名处于留守或半留守状态,其大部分家庭的教育意识和能力不足。

在乡间,越来越多的学校都逐渐摆脱了硬件不足的面貌,但改善当地教育观念,重建留守儿童的情感维系,培养学生自信力与上进力,实现乡村青少年的综合发展,成为了这类乡村学校在办学上更进一步的难点。

2019年6月18日,哔哩哔哩美丽小学正式揭牌
 

就在这次探访后的几周内,B站宣布哔哩哔哩美丽小学在这里正式揭牌——在美丽小学项目的基础上,B站将提供包含资金、资源在内的综合扶持,打造一所标杆式的全日制公立小学,在总结农村办学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创立一套可推广的农村办学“美丽标准”。

“我们不是仅仅要办好一所乡村小学,我们聚焦的是通过实践探索来展示乡村优质教育的更多可能性。”美丽小学项目负责人李国飞曾在B站十周年活动现场说道。

哔哩哔哩美丽小学的价值,重在通过办学理念的探索和落实,诠释出美丽小学的“美”。由此,哔哩哔哩美丽小学计划在三年内,打造健康、安全有尊严的校园环境和氛围,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美誉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美丽生活家,终身学习者”,并通过人才培养和输出,系统地向地区辐射办学理念和经验。

一个学期过后,哔哩哔哩美丽小学的学生各方面素质都已有明显提升

 

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2019年一个秋季学期的短暂努力,哔哩哔哩美丽小学的办学氛围已有明显改善,学生的健康体质水平、学习成绩、运动能力和安全意识都有所提高。

经体质测试,体质不合格学生数明显下降,平均身高增长0.02米、平均体重增长1.23千克,体力、耐力、柔韧性都有明显发展,学生请病假人数逐渐下降,学校第一次参加南诏镇运动会就取得男女足第三、啦啦操第二的好成绩;在学生生活质量调查中,90.7%的学生对师生关系满意,87.1%的学生对同伴关系满意,感受到朋友关心的为79.8%;学生学业合格率和优秀率均呈上升趋势,部分年级学业综合排名进入镇前三。

仅仅以一个学期的变化来判断哔哩哔哩美丽小学之“美”还为时尚早,有待于日后对其各维度指标的综合分析,但这种尝试开拓乡村教育“美”的可能性已经让更多人倍感期待,这在B站的用户中尤为突出。去年,就有850名用户在B站报名乡村教师的岗位,他们去往云南、广东、贵州等地,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乡村教育。

助乡间“后浪”逐梦未来

今年5月,B站推出的“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引起巨大反响,其中有不少声音认为,由于资源欠缺,乡村“后浪”仍然难以有所作为。

哔哩哔哩美丽小学的乡间探索,正是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和了解乡村,参与到乡村教育中来,以更完备的科学知识储备和前沿的建设理念来振兴乡村。

哔哩哔哩梦想小学预计于今年9月建成
 

2020年6月26日,B站在11周年庆典上又做出了扶助乡间“后浪”的新动作——B站副董事长兼COO李旎宣布今年将在贵州遵义再建一所全新的“哔哩哔哩梦想小学”。

“乡村教育正是国家振兴的关键所在,因为教育可以使人启蒙,获得知识,拥有上进的力量。”李旎同时阐述了她对于乡村教育的看重。

据了解,将于今年9月份正式投入使用的哔哩哔哩梦想小学,坐落于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该县于去年4月底才退出贫困县序列。学校建成后,可容纳42个班级、1890名学生,他们将主要来自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群体、辖区内农民及进城务工群体的子女。

B站此次与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合作,重点放在学校软件的提升上,建设提供素养教育服务体系的旗舰版“梦想中心”,开展农村学生“去远方”研学旅行项目,并为教师及校长提供专项教育者培训项目。

众所周知,B站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获取科普和教育资源的主要渠道之一,被网友称为“社会大学”。2019年,B站泛知识学习类内容的观看用户突破5000万,学习类UP主数量同比增长151%,学习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274%,学习类内容也成为直播板块中时长最长的品类。今年疫情期间,B站更分担了2.7亿学生的线上上课需求。6月5日,B站上线一级分区“知识区”,以分享知识、教研、技能、观点、人文为主要内容。

基于丰富的内容资源,B站和真爱梦想将结合优质UP主资源及真爱梦想现有的梦想课程体系,共同推出了“哔哩哔哩版梦想课程”,以视频的方式探索”双师教育”模式。第一期视频课程《艺术生活》由B站UP主“折纸的白叔”及“做个东西官方”共同参与制作,教孩子们手工折纸及制作画框,已于6月在哔哩哔哩美丽小学及吉林省孤儿学校上线。未来,B站将携手真爱梦想,将这一模式推广至全国3800多所学校。

“我们努力让每个孩子无论出身如何,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李旎在演讲中表示。

的确,我们可以想象到,在哔哩哔哩梦想小学投入使用后,将有更多有志于乡村教育的UP主通过梦想课程,将各类丰富多彩的知识和技能,“面对面”地传授给乡村的儿童群体,进一步缩小城乡间教育资源的失衡。

李旎表示,让每个孩子无论出身如何,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李旎说:“参与并观察乡村小学的兴办,是一个有意思的过程,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清澈的眼睛,我们有了无比的动力,办一所小学其实并不比运营B站简单。关注和参与教育,不仅能让我们帮助乡村的孩子,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整体、全面地去理解中国社会。”

李旎表示,B站将长期关注和参与中国的教育事业,而此番在乡间打造美丽小学、梦想小学的坚实步伐,更让我们对B站与乡村“后浪”的约定充满期待——不久的将来,一批批乡村“后浪”翻涌而至,他们将使城乡连系更加紧密,而通过他们的互动与影响,也将有更多人持续参与到改善乡村教育、建设乡村的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