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4招商_以评增能,长沙县公益创投17个项目迎来“期中考”

(公益创投项目评估现场)   “这次评估太及时了,帮我们梳理了服务中的问题和痛点。受疫情影响,现在还不能完全开展聚集性的服务,专家们的分析和指导既指出了问题,又指点了迷津。线上开办夏令营是新思路,真的是太感谢了。”评估后,长沙县满天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项目负责人颇有收获。   近日,在长沙县民政局的指导下,长沙县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湖南乐创公益慈善发展中心)邀请了高校、实务、财务等省内外社会组织领域专家,对2019年长沙县公益创投的17个项目开展评估、辅导。希望以此发挥“以评促建”的作用,转化评估结果,共享实务经验,为长沙县的社会组织有效、合规开展服务,提供指引和参考。  

(长沙县立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长沙县星辰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开展公益创投项目服务照片)   据统计,截至2020年5月,2019年长沙县公益创投17个项目共投入社工30余名,志愿者1000余名,他们深入长沙县的大街小巷,走访、调研,为困境人群开展个案、小组、社区活动,并协助社区开展疫情防控服务,共计为10000余人次服务对象提供支持。  
(评估专家现场指导如何呈现项目成效)   “长沙县大部分的机构服务做的很扎实,但是对于成果的展示、成效的提炼体现还有宣传推广上仍有待加强。未来可以进一步提升机构社工的专业能力,培养机构的实务型管理人才,并且从多个角度来整合更多的资源,拓宽宣传渠道。”湖南省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总顾问,湖南省民政厅乡镇(街道)社工站评估专家,珠海市、区、街三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总督导姜帆受邀全程担任评估专家。   近年来,围绕长沙县公益创投项目的实施,长沙县民政局从制度建设和具体举措方面积极创新,出台了《长沙县公益创投资金管理办法》(长县民发〔2018〕36号)。同时,长沙县民政局也已连续四年委托长沙县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对创投项目开展评审、管理、督导、培训和评估工作。  
(公益创投项目走访核查现场)   长沙县民政局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负责人第一时间了解评估情况,并提出要求。一要做好总结梳理,将本次评估发现的问题和专家调整的意见建议进行整理,转化形成相应的经验总结;二是要发挥监管作用,及时根据本次评估当中发现的问题,发挥监管作用,督促项目承接组织做好整改工作;三是要加大支持力度,密切关注创投项目动态,聚焦需求,及时给予督导和支持,让创投机构能够更好的服务长沙县的群众,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据悉,自2016年3月长县民发〔2019〕19号《长沙县民政局关于开展2016年公益创投项目实施方案》发表以来,四年时间长沙县民政局公益创投项目已累计投入资金1110万元,为全省县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

沐鸣4招商_圆梦大山里的留守儿童——心有光芒必有远方 河北卫视《你要去哪儿》公益在行动

梦想本应该是五彩斑斓的 然而对于山里的留守儿童 梦想只是需要父母的陪伴 只是想看看飞机的模样……  
仰望星空寻找飞机   作为一档全国首创询问式盲游节目,河北卫视《你要去哪儿》两组人马竞速问路,看谁能率先抵达木兰围场,他们走过的每一步旅程,都将作为公益基金帮助路上需要帮助的人。本期战况,方程组合越走越南一路奔袭邢台隆尧万亩香菜园,一路领先的王小骞与夏天却爆出弃赛传言。节目接近尾声,是什么原因引发二人的不满坚持弃赛呢?  
深入大山只为留守儿童的飞机梦   一句“你要去哪儿”,王小骞、夏天被打工妈妈一路带入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保定市岭后村。这个小山村是太行山脉中一座依山而建的村庄,村子不大,一百多户,三千多人。沿着县级公路,需要穿过一个狭长的山洞,才能走入四面环山的岭后村。据打工妈妈介绍,这个山洞长约340米,是在全村老少爷们的不懈努力下,历时八年开辟的,这个山洞也成为进入岭后村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有文学家写到:路尽,便得一山,山有一洞,仿若有光。  
进入岭后村的地标性山洞   车子向光而行,驶出山洞,进入大山里的学校—岭后小学。原来,王小骞、夏天机缘巧合的偶遇到的是一位岭后小学的学生家长。   岭后小学坐落在四面环山的保定顺平县岭后村,学校200多名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校长陈文水为了给这些孩子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几经奔走,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建造爱心工程阳光暖房。北方山里的天气寒冷,冬天室外的水管容易冻裂,在爱心人士的捐助下,学校建造了阳光暖房,一年四季保障孩子们用上了热水。为了让孩子们吃饱穿暖,更加营养健康,陈校长还申请了国家营养餐补助计划,每天给每个孩子补贴4元钱的伙食费。正是因为这些坚守山区的努力,在《你要去哪儿》节目的镜头下,我们才看到这样一个整洁明亮、充满温馨的山区校园。   在这位打工妈妈急切期盼的神情中,夏天了解到她是给两个孩子送迟到的生日礼物—遥控小飞机。妈妈介绍说,孩子就喜欢飞机。尽管一年见不到妈妈几次,但是短暂时刻的重逢依然掩盖不住孩子们童真的喜悦,留守在大山里的男孩女孩见到妈妈孺慕之情油然而现,王小骞忍不住想许诺孩子们一个小小的愿望。   女孩回答:“我晚上对着天空许愿,许愿妈妈早点回家……”   男孩回答:“我想看大飞机,要做发明家,发明飞机带妈妈周游世界……”   听到孩子们如此简单朴实的梦想,性情中人的夏天找来导演,商量带孩子去就近的飞机场—大兴机场,可是,导演回答:“现在是在比赛”。   曾经,为了获胜,两人不计代价,流落街头;曾经,胡子拉碴,情绪崩溃,只为尽快抵达木兰围场。如今,全部败给了一个留守儿童充满希冀的眼神。两人决定,今天不比赛了,今天只为圆大山深处一个孩子的“绚丽的”飞机梦。  

夏天带孩子看飞机   “心有光芒,必有远方”,夏天王小骞为公益弃赛一天,河北卫视《你要去哪儿》本就是一场公益之旅,又怎么会不去协调支持呢?一个浑身散发着人性光芒的人,一定是一个有梦想,有着独特人格魅力的人,更是一个善良的人。那句:“路人去哪儿,他们去哪儿,路人做什么,他们做什么。”突然回响在耳边。此时,另外一队仍然在路上,距离终点木兰围场越来越远,走的更远,也同时意味着公益里程越攒越多。  
香飘致富路帮老乡摆摊卖香菜   王夏组合还奔波在圆梦飞机之旅,方程这一队却误打误撞来到了邢台隆尧的万亩香菜园,谈香菜色变的方琼豁出去,深深体验了一把田间地头挖香菜的酸甜苦辣。从未干过农活的程成被老乡吐槽:“这是来帮忙的还是来捣乱的”。被如此瞧不起,程成哪里肯甘心,对着挖香菜的阿姨一句“你要去哪儿”,直接被“发配”到菜市场摆摊卖香菜。   鬼点子从来不缺的程成,带着方琼上演了一把“买香菜送合影的优惠福利”,在明星效应下,老乡的香菜瞬间秒光。虽然一路嬉笑看似没有帮上太多忙,但是,老程一颗向善向富的赤子之心,老乡们由衷地感受到了。方琼、程成也都克服各自的弱点,走上田间地头、街头闹市靠自己一双手走向致富路。  
买香菜送合影  
两队本期轨迹   从岭后村到白洋淀,从爱情山到隆尧香菜园,两组嘉宾每一步脚印相知相惜,踏着彼此的梦想,记录在节目的每一个篇章。在嬉笑互动的囧途中,《你要去哪儿》追逐着路人一个又一个的小小愿望,怀着一颗向上向善的赤子之心,时刻印证着“每一步都不白走”,最终两队所有行走的里程数都将兑换为等额的公益基金,由胜出者捐赠给旅途中遇到的有需要帮助的未知的路人。《公益时报》,公益在行动,持续关注,你要去哪儿,我们就在哪儿。

沐鸣4招商登陆_2019深圳社会组织蓝皮书发布:从深圳社会组织透视鹏城40年变迁



6月9日,深圳市社会组织管理局、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深圳社会组织蓝皮书:深圳社会组织发展报告(2019)》。   《深圳社会组织蓝皮书:深圳社会组织发展报告(2019)》是深圳社会组织领域的第二本蓝皮书。全书由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创新案例和附录篇五部分组成。总报告以社会组织服务城市发展和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为主线,呈现了2018年深圳社会组织发展的整体情况;分报告则对深圳行业协会、社会工作机构、养老服务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社会组织进行了专项研究和分析;专题报告将焦点对准社会组织经济贡献、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扶贫工作等热点议题。与第一本蓝皮书不同的是,本书首次将深圳社会组织的创新实践和前沿探索编写成案例,并将社会组织政策法规、深圳5A社会组织名录、深圳慈善组织名录等信息编制成附录篇,使本书内容更具参考性。  
社会组织“降速提质”,迎接城市发展新机遇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年之际,深圳的城市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等政策设计,不仅为深圳的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优势与机遇,也为这个城市的社会组织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深圳在经济、社会、人才、科技、治理理念等方面的进步,支持着深圳社会组织的发展,也为深圳社会组织纳入城市治理体系奠定了基础。   截至2018年12月31日,深圳市共有社会组织13180家,其中登记10230家,备案2950家;共有社会团体6042家,民办非企业单位6783家,基金会355家。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数量为3628家,占全市社会组织总数的27.53%。全市现有行业协会数量3628家,社区社会组织4376家。   无论是国家政策扶持还是深圳城市发展,都为深圳社会组织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宝贵的发展条件。在这一大背景下,如何将发达城市的经济实力转化为社会民生幸福方面的资源,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深圳社会组织把握住了政策机遇和经济社会所提供的良好发展条件,在行业规模、组织管理、组织效能、人才建设、创新创造等内部潜力挖潜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深圳社会组织的发展也更加有力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养老保障、儿童福利、影响力投资、公益慈善等领域,为深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蓝皮书课题组预测,作为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和社会治理的参与者,深圳社会组织将与政府和企业建立更深密切的联系,更好地服务于这个现代化大都市的全方位发展和进步。  
回应民生需求与稳定就业,社会组织经济贡献初显规模   在深圳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组织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主体。一方面,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自身的资金运转等方式直接对地区生产总值产生贡献。据统计,2018年深圳市社会组织地区生产总值贡献值估算为116.61亿元,占2018年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的0.4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0.82%。另一方面,社会组织依据社会需求举办公益活动,助力脱贫攻坚,吸纳社会各类就业人员,间接产生了经济价值。2018年,社会组织直接吸纳就业的人数约占深圳市在岗职工人数的2.7%,社会组织招募的志愿者贡献总价值为10.59亿元,志愿者的劳动时间为社会服务行业提供了相当于14008名全日制员工,相当于深圳市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数量的11.54%。   蓝皮书指出,深圳市社会组织在经济贡献上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当前社会组织登记和统计体系不完善,使得社会组织经济效益测算与评价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政府应实现登记管理规范化,强化年度报告制度,构建社会服务经济效益统计和评价体系。  
深圳基金会扶贫公益项目数量过千,项目支出金额达23.35亿元   深圳市社会组织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等文件号召,踊跃投入脱贫攻坚事业,深圳基金会凭借其动员社会力量和整合社会资源的优势,成为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据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蓝皮书课题组依公开数据统计,2016~2018年深圳基金会在全国共开展或资助开展扶贫项目1051个,扶贫项目支出总计23.35亿元,平均单个项目支出222万元。教育、公共服务、济困帮扶、文化体育是基金会扶贫的主要服务领域。以2018年为例,从项目支出金额来看,公共服务项目支出所占比重最高,占当年扶贫项目支出总额的46.25%,约4.53亿元。从项目数量上看,教育扶贫项目最多,占比为38.02%,公共服务项目数量也达到30.99%。这说明,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卫生医疗条件和提高公共安全水平的公共服务项目,及以提高贫困人群的受教育水平和学习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扶贫项目,是当前深圳基金会最倾向于资助和开展的方向。   基金会是“社会创新的发动机”,应该发挥自身优势构建精准扶贫公益生态链,推动社会组织资源供给和扶贫需求实现有效对接,建立在地化的公益服务体系,使社会资源得到更高效合理的利用。  
影响力投资与社会企业正成为商业与慈善融合创新的新模式   深圳作为极富创造力和创新性的国际化都市,社会组织成长于其中,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有条件与国际慈善前沿实践接轨。近年来,义利兼顾、商业向善理念正在促进商业与慈善融合,以社会企业为代表的社会创新模式与以影响力投资为代表的公益金融实践,在这座经济高速发展、慈善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方兴未艾。   深圳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影响力投资的推广与实践中来,其参与的主要形式包括:参与影响力投资政策的顶层设计;枢纽型组织和行业支持性组织成为影响力投资概念的重要推动者和行业合作平台的建设者;承接影响力投资的社会公益项目,以专业化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项目落地。影响力投资将促进深圳建设公益文化高地,为深圳民生事业发展提供新思路,以公益金融提高公益事业发展规模、激发公益行业活力、提高公益行业效率,正成为深圳这个创新之都在公益领域的新选择。   社会企业为部分市场失灵、政府兜底保障以外的社会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中国慈展会发展中心自2015年以来陆续认证了238家社会企业,其中来自深圳的社会企业共有42家。深圳聚集了以中国慈展会发展中心、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中国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深圳市慈善会、深圳社创星社会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等为代表的社会企业发展支持性机构,是国内社会企业支持性机构最多的城市。蓝皮书建议有关部门为社会企业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在社会企业的认定、监管、发展方向、培育培训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同时,推动社会资本以影响力投资方式扶持社会企业发展,如借鉴新加坡、英国的经验,共同创立社会投资基金、成立社会证券交易所等,以为社会企业的发展和行业生态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拓宽社会企业融资渠道。另外,建立社会企业产品交易平台,精准响应社会公共服务与影响力投资需求,促进社会企业产品要素与影响力投资市场实现精准对接。  
社区社会组织已成为深圳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支撑   蓝皮书指出,社区社会组织近几年来在深圳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深圳基层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具有居民自发、群众参与、微小多元等特点和满足内生需求、充当自治载体等属性。   深圳在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方面的典型经验包括: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弘扬社区社会组织的正能量;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互益性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服务;通过枢纽型平台培育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开展等级评估实现社区社会组织的规范化运作;通过微基金,激发社区社会组织活力。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到2018年底,深圳市共有社区社会组织4346家(含登记类、备案类),其中备案类达2850家(占比65.58%),备案类社区社会组织以文化、体育和社会服务三大领域为主。   当前深圳社区社会组织面临增量、提质两大发展任务。从数量上看,根据民政部《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要求,力争到2020年,实现城市社区平均拥有不少于10个社区社会组织。按此发展要求,深圳社区社会组织数量还存在一定缺口。从质量上看,当前深圳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缺乏有效的、规范的政策指引,尤其备案类社区社会组织普遍面临备案有效期满后的管理难题;全市社区社会组织普遍缺乏可持续的资金支持和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内部治理的规范性和服务专业性程度也有待提高。  
深圳社工服务高度专业化和低水平重复并存   蓝皮书指出,深圳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学历较高,在8226名专职工作人员中,有4081人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接近50%。与深圳市2017年民办非企业单位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约占三成、广东省2016年民办非企业单位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约占两成相比,深圳市社工机构专职人员整体学历水平较高。在专业技术资格方面,到2019年第一季度,深圳社会工作持证人数首次突破2万人大关,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专业社工人数达16.21人,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深圳社会工作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已从传统民政领域逐步扩展至教育、司法、企业、信访、残障等14个领域,在学校、禁毒、医务、老年、信访、企业、灾害等九大服务领域陆续形成了“深圳社会工作服务系列指南”,并在2018年编制了全国首个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深圳市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深圳社会工作在禁毒、司法、精神卫生等细分领域的领先实践表明,若干专项社会工作正率先进入高度专业化的时代。与此同时,部分领域的服务内容同质化严重,低水平重复现象依然存在。在针对不同社区、具有不同人口学特征、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居民提供服务时,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往往不够精细化。此外,社工流动性大、专业水平不一,往往导致同一社工服务项目(岗位)的服务质量波动变化较大且项目缺乏长期积累,部分服务长期处于较低水平重复状态,难以在专业性、品牌化方面有所建树。  
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社会组织角色突出   儿童友好型城市创建是深圳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以社会组织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在创建过程中扮演积极且重要的角色。自2016年深圳率先响应联合国倡议、提出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并将其纳入“十三五”规划以来,深圳社会组织以服务提供者、需求支持者、政策推动者、宣传倡导者等身份,围绕儿童安全保障促进、儿童友好空间拓展、儿童参与实践、儿童社会保障水平提升、儿童友好宣传推广、儿童公共政策研究六大行动开展创建工作,打造了自然教育、母婴室建设、儿童议事会、阅读教育等多个项目品牌。   社会组织参与儿童友好型城市创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首先,社会组织对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政策理念和儿童友好、儿童权利保障的观念进行了不同渠道的宣传,提升了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公众知晓率及影响力。其次,提高了儿童友好型公共服务的专业性,增强了基层儿童工作者的儿童观。再者,社会组织在地区交流合作、行业交流合作等方面有优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拓宽了各级政府部门的视野及工作思路。最后,社会组织能够担当公众和政府交流沟通的平台,使公众的需求有效反映至政府,助推儿童、家庭、公众参与到社会“共建共治共享”工作中来。   当前社会组织参与儿童友好型城市创建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社会组织对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内涵理解及专业技能掌握有待进一步提升。蓝皮书认为,建立社会组织参与儿童友好型城市创建的长效机制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其一,开展儿童友好专题培训,打造一支专业水平高、实务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其二,设立儿童友好项目库并配置可持续的项目经费;其三,建立儿童友好型城市社会组织联盟。

沐鸣4注册登录网址_东城区政府与姚基金体育教育帮扶项目在京签约



6月17日下午,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与北京姚基金公益基金会在京召开战略合作座谈会并签署协议。此次合作是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成长,共同推进东城区扶贫协作地区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内蒙古乌兰察布化德县、兴安盟阿尔山市乡村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北京市扶贫支援办主任马新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郭美荐,副秘书长杨春雷;东城区委副书记、区长金晖,副区长薛国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基金副理事长姚明,副理事长陆浩出席活动。会议由区政府二级巡视员毕博闻主持。   此次合作是东城区政府搭建“大扶贫”格局模式新的尝试,通过社会组织的力量,助力受援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扩大东城区教育帮扶的优势,打造过硬“组团式”教育帮扶品牌。同时也是姚基金在对口帮扶方面政府企业合作的又一次探索,首次实现了公益组织与东部地区政府合作,将东部优秀的体育院校和西部地区基层体育师资培养结合起来,提升受援地区乡村学校体育师资能力,着力解决乡村地区体育师资不足的问题,通过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持,共同助力受助地区发展。   双方以此次合作为契机,发挥各自优势,促成北京体育大学等著名体育高等院校与地方院校结对共建,形成长期的对口帮扶机制,拓展教育资源、探索合作空间、共享学科成果,进而提升地方高校人才和教育水平。   会上,姚基金秘书长叶大伟介绍了此次合作的基本情况,他表示,姚基金积极响应和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开展精准扶贫、教育扶贫工作,作为最早启动青少年体育教育支持项目的公益组织,过去八年来始终把推进青少年体育作为核心任务,与地方政府、爱心企业联手,在乡村地区设计、执行了多个旨在改善乡村地区小学体育教育薄弱的项目,受益教师及学生超过百万人次。与东城区达成的战略合作,将通过希望小学篮球季项目、体育师资培养星空计划等项目及各分项活动,在各帮扶地区小学开展专业技术人才支持、交流培训工作,同时予以物资支持,以帮助地区改善学校体育教育现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篮协主席、姚基金副理事长姚明在座谈会上表示,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尤其是新冠疫情影响下,姚基金能携手东城区政府助力内蒙古、河北等地区乡村小学提升体育教育水平,具有特殊的意义。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委第十三次会议的重要讲话提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总书记再一次对体育教育做出的重要指示让姚基金倍感振奋,姚基金倡导的“以体育人”的理念,就是希望深化体教融合,让体育运动成为青少年成长最重要的核心要素之一,帮助他们拥有更好的未来,成为更优秀的接班人。   北京市扶贫支援办主任马新明对东城区在全市扶贫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对北京姚基金公益基金会能够支持北京市脱贫攻坚事业表示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希望东城区与姚基金双方加强往来合作,各自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推动受援地区青少年的体育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共同帮助各受援地区如期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   东城区委副书记、区长金晖同志代表东城区感谢北京姚基金公益基金会对东城区扶贫协作工作的大力支持,感谢北京市扶贫支援办对东城区扶贫工作的悉心指导,感谢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对本次活动的关心支持。东城区经过近几年不断的努力,通过资金支持、人才支援、劳务协作、产业合作、动员社会力量、携手奔小康等方面,助力扶贫协作的崇礼区、阿尔山市、化德县、当雄县、郧阳区5地2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助力各地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此次与姚基金的合作,将为受援地区的体育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受援地区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让孩子们的体育素养、文化素养和健康素养不断提升。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在“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体育不仅对全民健康发挥积极促进作用,更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本次合作,也是“政府+公益组织”在体育教育领域精准扶贫模式的新探索。   座谈会后,双方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在场各位领导嘉宾的见证下,东城区政府副区长薛国强与姚基金副理事长陆浩代表双方成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沐鸣4招商登陆_学院路困服所——重拾行装再出发,助力核酸检测抗疫情

2020年6月11日以来,北京市发生新发地批发市场关联性新冠肺炎疫情。随后,各区县迅速响应,逐步将防控级别调整到二级,按照一级防控要求进行工作,各个社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并对六类人群组织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切实做到应检尽检,以最快的响应及最有效的工作斩断传播链条,清零北京病例。   为切实有效推动“应检尽检”工作,积极响应上级统筹安排。在学院路街道服务动员组的动员下,益它携手社工机构顾全大局,迅速反应,将所辖困服所社工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积极协助街道进行全民核酸检测工作,另一组继续进行困服所日常工作并制定了疫情期间困难群众的心理干预方案,持续跟进现有个案对象。


检测期间,按照街道工作要求,困服所社工在高温下,身着防护服积极协助配合检测点场地布置、维持检测队伍秩序、核对检测群众信息等工作,确保了现场核酸检测工作的有序展开,尽早发现病毒潜在人群,及时做好社区防疫监控,与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一同坚守在核酸检测第一线。   疫情发生以来,学院路困服所积极响应街道服务动员组的动员,参与中科院社区一线疫情防控工作90余天;后期,在全面摸排困难群众基本情况、针对个案对象进行帮扶服务时,也积极做好居民疫情防控宣传、关注疫情期间困难群众精神慰藉、心理疏导以及解决实际困难和需求等服务。   此次疫情再次爆发,困服所社工依旧肩负社会责任,迅速反应、直面出击,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工作任务。此次,在街道服务动员组的领导下,学院路困服所更能勇于担当,坚守责任,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协助街道早日阻断病毒传播,为学院路街道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贡献微薄之力,让广大社区居民更放心、安心,使生活秩序早日回归常态,共同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狙击战。


沐鸣4招商登陆_倡导合理膳食,品质伴随成长 ——健康中国行动之食育推广公益行动网络峰会召开

6月20日,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指导,北京华彬文化基金会主办的健康中国行动之食育推广行动公益项目主题峰会以云对话形式和大家见面,作为系列活动之二的“6.20”,本次峰会以“倡导合理膳食打造免疫基石”为主题,多位行业大咖参与本次网络论坛及直播活动。


活动邀请到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胡小琪研究员、中国营养餐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孟庆芬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华彬快消品集团彭滨总裁、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刘璐副会长等嘉宾,与关心关注学生营养与健康的各方人士共话一日三餐中的学问。   本次“6.20”,从青少年在家庭与学校的一日三餐谈起,如何实现“合理膳食免疫基石”,如何利用“一餐饭一课堂”开展食育教育,如何家校共育纠正青少年挑食偏食等不良生活方式,针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饮食观念和营养概念、如何认识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危害等热点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华彬快消品集团彭滨总裁在发言时表示,华彬快消品集团始终专注于“以健康饮品开创健康生活”的理念,将自身发展、消费者需求和国家“大健康“战略紧密结合。中国少年儿童饮食安全与健康,牵系万家,华彬快消品集团及所属百仕欣饮料(北京)有限公司旗下的少儿果汁饮料品牌果倍爽,致力于成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陪伴者,把青少年健康当做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我们希望奉献一己之力,合众人之力,帮助少年儿童树立科学的饮食观念,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作为一款专为少年儿童设计的果汁饮料,果倍爽拥有51年的品牌历史。自诞生之初便以只用天然配料作为准则,不添加人工甜味剂、人工香精、色素及防腐剂,坚持使用满足质量和口感最高标准的水果作为原料,并且含有孩子日常所需的维生素C、维生素B6、维生素B12,为孩子补充水分的同时补充营养。果倍爽在为少年儿童带来安全、营养、好喝的高品质果汁的同时,更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认可。   未来,华彬文化基金会、华彬快消品集团、百仕欣公司都将持续关注少年儿童营养健康与饮食安全,倾力护航中国少年儿童的健康与快乐成长。

沐鸣4招商链接_​​​​​​​​​​​​​​​​ 武汉学院3000名学生“云毕业” 陈一丹寄语

武汉学院2020届“云毕业典礼”顺利举行   6月22日,武汉学院各地连线,举办了一场简洁温馨的“云毕业典礼”。往年毕业典礼上有的环节——授勋、表彰、拨穗、演讲、抛帽、合影,今年都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一一呈现,送给毕业生一个不留遗憾的毕业季。武汉学院创办人陈一丹发表“云毕业演讲”,寄语同学们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始终秉持赤诚之心;并正式发布武汉学院校歌《明校歌》,为毕业生以及整个武院送上鼓励。  
久违的母校不变的温暖   “想吃食堂了就回来,楚园汉园永远为你开放”、“毕业以后没了宿管,也要记得早点回家”……毕业季的校园,挂起了满载甜言蜜语和美好祝福的展板横幅。这些都让返校学生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   为了给特殊的2020届毕业生加油打气,武汉学院准备了暖心的“特殊待遇”:一下火车,就有省客集团大巴从火车站往返接送;进了校门,就可以领取返校爱心包,内含口罩和消毒液各一、餐票三张,让学生和陪同家长都有一日三餐免费的爱心毕业餐,其中更包括端午节粽子;毕业生还会收到一张把全班照片和学士服无缝地合成在一起的“云合影”,弥补了无法和同学一起穿学士服合照的遗憾。   艺术与传媒学院毕业生沈梦圆6月20日返回母校,见到了久违的老师和同学们,也从大家的话语和祝福中感受到不变的温暖。她说:“半年多没回学校了,疫情期间总开玩笑说,从没这么想回来上课过,没想到再回来已经要告别了。能在毕业前回来一趟,再次感受到母校的关心和支持,是很珍贵的回忆。遗憾没能和每一个同学们好好告别,我们约好了等疫情过去,一定要回来再见。”  
武汉学院2020届学位授予仪式由134位学生代表全校3000余名毕业生完成  
线上+线下仪式感十足的“云毕业典礼”   武汉学院2020届毕业典礼在刘炽平报告厅举行,共有134名毕业生代表出席。他们戴着口罩隔位就坐,和超过1.1万名线上观看直播的毕业生和其家人、校领导和嘉宾们,完成了这个充满历史感,又不乏仪式感的“最后一节课”。   典礼中,武汉学院创办人、校董会主席陈一丹为长江商学院副院长、教授管理委员会主席、会计与金融教授刘劲远程颁发梅花鹿荣誉勋章;武汉学院校长李忠云教授颁发了宝蓝荣誉勋章,由国际著名大提琴家李垂谊先生获得。两位勋章获得者都热心教育事业,满怀公益热情,关注武汉学院发展。刘劲教授带领长江商学院企业家学者项目众多企业家一同在武汉学院搭建了开拓师生视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公益平台,李垂谊先生高度认同武汉学院的全人发展理念,来校倾情演奏、为学生传道解惑,更为典礼上发布的校歌伴奏。   而历来最受学生欢迎的毕业典礼环节——拨穗和抛帽则由134名毕业生代表全校三千余名毕业生完成。“虽然没有往年的狂欢热闹,但是戴着口罩完成拨穗和抛帽,是参与和见证了历史。”法学院毕业生代表周大为说:“这样一场仪式,更有纪念意义,也特别感动。”   毕业典礼直播线上互动更加热闹。“毕业快乐”、“后会有期”、“前程似锦”……评论区各种美好的祝福刷屏,有毕业生留言:“独一无二的毕业典礼,终身难忘!”有家长留言:“见证了女儿毕业,祝福!”校董吴汉东也留言寄语,祝福年轻学子成长成才:“今天桃李,未来希望;社会中坚,国家栋梁。”  
陈一丹寄语应届学子:世界在变,何处?何如?   在这场特殊的毕业典礼上,武汉学院创办人、腾讯主要创始人陈一丹通过视频连线发表了演讲。对于疫情下的毕业生,陈一丹认为这是一节人生大课。“世界在变,天地在变,不变的是我们的内心。”陈一丹认为,虽然现在几乎没有评论对2020年是乐观的,但面对危机与转机并存的未来,理性思考更为重要,激励学子们做好准备。“例如,中国经济数字化会因为疫情而加速,线上线下多元和深度的融合势不可挡。关注这里的机会,做好这里的规划,也许就抓住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未来。”陈一丹分享道。   历史启示笃行远。这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面对重大挫折。陈一丹引述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话说道:“人类是独一无二的,是命运的创造者,而不是命运的产物”,勉励“不平凡”的2020毕业生,秉持一片赤诚之心对己对人对社会,对过去对现在对未来。(演讲全文后附)  
武汉学院校长李忠云教授致辞  
最重磅的毕业礼武汉学院校歌首发   最让师生们惊喜的莫过于典礼上正式发布的武汉学院校歌。这首《明校歌》由陈一丹先生作词,音乐家黄学扬先生作曲,著名大提琴家李垂谊先生大提琴伴奏并制作英译版,钢琴家兼音乐指挥家约翰内斯·德布斯(Johannes Debus)先生钢琴伴奏,共花了3年时间完成。这不仅是给2020届毕业生的毕业礼,更是对所有武院人的勉励。陈一丹表示,“毕业典礼上发布校歌,就是要在这个特殊时期,为大家献上一场精彩演出,为武汉学院的师生们打气!”   《明校歌》的首次亮相,由二十余名学生倾情演唱,其中包括几名国际留学生。疫情原因,学生们无法相聚,分别在全国各地完成录制,最后合成了校歌的演唱视频。   据悉,武汉学院将秉承校训和校歌的精神,以及公益办学的教育理念,推出公益学分制度,要求在校生必须修满方可毕业。此举鼓励年轻学子求学需知识和实践并重,更应谨记社会责任与担当,是全人发展教育理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制度将于2020年9月开学时正式推行。  
武汉学院创办人陈一丹先生毕业典礼演讲勉励学子  
附:  
陈一丹:世界在变,何处?何如?  
——寄语“2020毕业生”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借助互联网,今天我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举行“云”毕业典礼。“网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知己教学楼”,由腾讯早期创始团队成员吴宵光先生捐赠。原文古诗的这一句,正是他在二十一年前开发出来的社交工具——QQ的使用标语,应在今天的毕业典礼上,更让我们的心彼此相连。   新冠病毒疫情,全世界受到了极大影响,而我们学校所处的武汉,一度是风暴的中心。那段时间,师生们的健康和平安,一直是我们首要关心和牵挂的。值得欣慰的是,大家都完完整整地归来了,没有一个人落下。   截至目前,武汉学院师生感染确诊12例,排除疑似9例,感染者已经全部康复。过去几个月,学校为了抗击疫情,学校领导管理班子和教职员工,管控有力,不懈努力。武汉学院停课不停学,按照校历安排如期正常开展线上教学,在线授课教师397人,在线学习学生13003人。广大教职工克服多种困难,坚守岗位,确保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体现了武汉学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疫情期间,师生志愿者有登记记录的346名,分散各地服务当地,武汉学院师生的表现可谓可圈可点。会计专业大三学生郭岳确诊新冠肺炎后,做到了教科书式的自我隔离38天,隔离期间坚持学习考研,并在治愈后献血救人,他说“生命是第一位的,有能力就要去帮助别人。”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1702班学生刘智威,在感染康复后前往金银潭医院捐献血浆参与救人,成为该捐献点最年轻的血浆捐献者。他说“不知道自己的能量有多大,哪怕能帮上一个人,我就满足了”。还有更多未被人所知的故事,还是更多的师生们,给身边的家人亲友和不相识的人,给学校和社区带去默默的支持。   武汉学院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位教职员工,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家长,共同渡过了这一波疫情,为大家鼓掌!也让我们继续保持谨慎应对。   这次疫情,世界就像被按下了暂停键,和很多人一样,我也宅在家里多时,曾一度写下了这首小诗:   《新冠病毒肆全球》   大疫忽袭临汉境,封城驰赴救国灾。   省台港澳纷纷染,罩洗宅隔户户乖。   犹悯蔓延欧美重,何堪席卷亚非哀。   初闻我处疾不复,尚惦他方泰再来。   这次疫情,也让我们有机会重新思考。这一届毕业生,原本的学习生活秩序受到冲击,当前又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一届毕业生,经历一堂人生大课,在风暴中更深刻地了解社会了解世界,直面自己发掘自己。越是迷雾中,越是要坚定信心,在迷雾中看方向、找方法,探索前行。   一、热点纷飞静观察   在中国的文化习惯里,整数年总是被赋予特殊的意义。2020,本来是很多长期规划的关键时间点,比如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人均GDP翻两番、全面消灭绝对贫困。人们在努力工作生活的同时,原本对这样一个整整齐齐的年份带有一份期待的想象。   但历史是个乖张的冷面笑匠,总是不按常理出牌。一场全球冠状病毒大流行,打破所有规划的节奏。从亚洲到欧洲到北美到南美,高峰迭起,累计确诊病例至今已超过900万例,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禁足在家,经济增长一落千丈,美国失业率飙至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水平。中国和美国,因为在一月份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关系刚缓和下来,又因为疫情重新紧绷,今年刚巧又是美国大选年。国立新加坡大学的郑永年教授的《联合早报》专栏文章题目是“比自由落体还糟糕的中美关系”。   全球化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达到顶点,之后就一直处于恢复元气的阶段。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大流行病的新冠疫情,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造成重创,各国凸显被动。刚上任的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卡门·莱因哈特(Carmen Reinhart)说疫情为全球化的棺材钉上最后一颗钉子(Covid-19 is like the last nail in the coffin of globalization)。   实际上,现在几乎没有评论对2020是乐观的。在我看来,社会原本体系和秩序的确受到了冲击,全球所付出的成本巨大,但是面对短期的大幅震荡,情绪化的反应可以理解,理性思考更为需要。全球化真的已经走到尽头了吗?其实大部分的变动是阻尼运动,情况会稳定下来,就看变动会多深?稳定在哪里?过一段时间回头看当时的评论,也许相当多是悲观过头的。   我们尝试从数据上看。全球化的衡量指标之一,全球贸易占全球GDP的比重,在2007年达到历史高点60.9%,2008年金融危机跌下来到52.4%,之后两年V形反弹,2010年又回到60.5%的高水平,2018年这一数字是59.5%。   另一个指标,跨国公司海外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表现更为稳定。标普500所有成分股的海外收入占比在2008年达到峰值47.9%,也就是说接近一半的收入来自本土以外的其他国家市场。这一指标之后一直在46%到47%之间震荡,到2014年又再次回到47.8%的高水平。2016年这一指标显著回落后,2018年的数字是42.9%。   有研究显示,跨境贸易中一半的交易是跨国企业在各国分支机构之间的交易。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全球供应链的强大存在和影响力。即便如很多经济学家所说的,因为疫情的影响,全球供应链会缩短,演化为区域供应链。但实际上全球供应链,大部分本来也就是区域化的,欧盟国家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同在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也是如此,东亚三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对区域内国家举足轻重,自由贸易区谈判也在按计划进行。   早在疫情发生之前就已经是这样了,全球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疫情的冲击与民粹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兴起相叠加,确实显著增加了全球地缘政治风险,经济发展也面临较大的现实困境,全球化进程调整会落在,如何摈除不合适的地方,如何保留合适的地方,如何发展新的地方,也不排除有些地方作深度调整,这些是在变化的。这让我想起了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的说法:疫情过后,本世纪前期的“超级全球化”会结束,全球贸易和跨境投资难以见到前20年的快速膨胀;但温和的全球化不会结束。   新冠疫情的全球流行,让我们看到了现有模式下全球供应链的不足之处,但这些不足并不是说供应链过长,以致于停飞停航造成调度不畅和管理困难。恰恰相反,是以降本增效为目标的全球供应链管理过于激进,只有经济效益目的,把库存视为敌人,不留冗余空间,造成在疫情爆发初期全球医疗防护物品大短缺,这些是必须正视和需要改进的。进入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多年后回头看,全球供应链的韧性也许比我们现在估计的更为强大和持久。   二、未来变化做准备   疫情中,留在家里的各国人民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云综艺、云聚会、云蹦迪、云旅游,万物皆可云;居家办公,居家上课,居家健身,居家购物,一切皆可宅。这有原来生活模式被阻隔的无奈一面,也有人类需求不断适应变化的创造性一面。   除了消遣,数字化技术在应对疫情方面展现出很大的潜力和能量。疫情开始阶段,做CT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诊断方法。新冠肺炎患者需要至少每5天做一次,非常费时费力。人工智能开发出新算法,可以在两秒内根据CT片做初步诊断,可把算法植入CT机和新开发的便携CT机。   外卖、到家、移动支付等在线平台与线下的社区商业布局互通,为封城期间的老百姓日常生活提供关键支持。这些在过去十年间发展出来的毛细血管,成为中国社会在疫情流行高峰期维持生机的关键一招。社交媒体开通在线问诊、发热门诊地图、疫情辟谣专区,提供第一手资讯。觉得不舒服,要不要去看医生?先问问手机里的健康评估机器人。小区内是否有确诊病例?就看看手机里的疫情地图。   随着国内疫情逐渐稳定,企业帮扶、经济重启、复产复工成为重要课题。各家平台的健康码上线,协助跨区域人口流动,帮助关键劳动力返城,让企业有人可产、有工可复。在线会议、协同办公成为疫情期间各家企业维持运转的重要手段。   我身边的同事朋友甚至向我抱怨,疫情期间大小线上会议不断,从早9点到晚9点,甚至比在办公室上班还要忙,后来发现居然有些习惯了。在线教育不仅在疫情中支撑了校内校外的学习,疫情后也帮助小中大学复学复课。由有资质的老师进行学历教育的课堂教学,这也是互联网科技第一次真正进入中国教育体系最核心的部分。   中国经济的整体数字化因为疫情而加速,线上线下多元和深度的融合渐成为不可挡的趋势。关注这里的机会,做好这里的规划,也许就抓住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未来。   三、历史启示笃行远   现在,全球疫情已开始在不同地方出现转机,比如东亚、大洋洲,但远未结束,尤其是全面复工复产复学、社会活动和国际交往逐步恢复正常后的防控。疫情终究会过去,当下全球科学家都在携手加紧研制疫苗,人类一定有办法找到战胜疫情的办法。疫情暴露了社会短板,这也是查缺补漏的机遇。十七世纪,工业革命早期的英国人均预期寿命不过35岁,现在,这个指标翻了一倍还多,18个月就可以量产高标准的疫苗。阵痛过后,社会的公共卫生习惯将会极大提高,全球的公共卫生体系将会在合作发展中健全,相信人类整体将得到更大的健康保障。   不仅这次全球疫情,其实跨国界的议题和事务,比如全球气候问题、国际反恐问题等,以及涉及全球公共利益的资源共享与分工,无论提前主动预防还是危机被动防御,都是离不开全球化合作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这不是人类第一次面对重大挫折,回望过去一百年,人类碰到的大风大浪不计其数,社会依然在螺旋式上升。正如著名的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αριστεράΣταύροςΣταυριανός)在其著作《全球通史》里写道:人类是独一无二的,是命运的创造者,而不是命运的产物。   然而,科技的发展让很多科学家和善良的人们,产生了美好的期望,却与实际存在的社会问题、社会冲突和国际争端存在很大差距,并且差距在不断扩大。斯塔夫里阿诺斯深刻地指出:科技变革通常还是被接受和受欢迎的,因为它一般都能提高生活水平;然而文化变革则是令人恐慌和遭到抵制的,因为它威胁到传统的、令人舒适的社会标准和实践。这种二分法在整个历史中一直都很流行,结果也就形成了在我们自己创造的科技风暴中社会的停滞。他说,虽然历史学家们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但是他们能比较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   人类的未来,不仅依靠大脑,更加依靠心灵。大变局的时代,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我们应当做些什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毕业礼,希望里面有你们可以找寻的答案。   这个毕业礼,不仅是给这一届毕业生的,也是属于所有武院人的,它就是武汉学院的校歌——《明校歌》。三年前,我开始落笔为武汉学院校歌作词,几易其稿,多番修改,听取意见,一直斟酌,总希望更能准确到位地表达我们的大学精神。疫情期间,校歌开始进行谱曲,今年4月8日,适逢武汉这座英雄城市解封,香港作曲家黄学扬先生发来了校歌的第一版旋律,著名大提琴家李垂谊先生根据校歌旋律定稿了英译版并大提琴伴奏,由钢琴家兼音乐指挥家约翰内斯·德布斯(Johannes Debus)先生钢琴伴奏。   疫情期间,《明校歌》的诞生,汇集了武汉、深圳、香港、柏林四地的国际合作与努力。   为了《明校歌》的首次亮相,学校遴选了二十余位同学,其中还包括几名国际留学生,他们在家或宿舍里先熟习曲谱,由学校的专业声乐教师组织线上辅导,再各自录音合成了校歌的演唱版本。他们倾情演唱,就是要在这个特殊时期,为大家献上这场精彩演出,为武汉学院的师生们打气!   世界在变,天地在变,不变的是我们的内心。同学们,愿大家秉持一片赤诚之心,对己对人对社会;愿大家秉持一片赤诚之心,对过去对现在对未来。   毕业了,你们是不平凡的“2020毕业生”!   祝福大家!  

沐鸣4官网_​​​​​​​​​​​​​​​​ 武汉学院3000名学生“云毕业” 陈一丹寄语

武汉学院2020届“云毕业典礼”顺利举行   6月22日,武汉学院各地连线,举办了一场简洁温馨的“云毕业典礼”。往年毕业典礼上有的环节——授勋、表彰、拨穗、演讲、抛帽、合影,今年都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一一呈现,送给毕业生一个不留遗憾的毕业季。武汉学院创办人陈一丹发表“云毕业演讲”,寄语同学们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始终秉持赤诚之心;并正式发布武汉学院校歌《明校歌》,为毕业生以及整个武院送上鼓励。  
久违的母校不变的温暖   “想吃食堂了就回来,楚园汉园永远为你开放”、“毕业以后没了宿管,也要记得早点回家”……毕业季的校园,挂起了满载甜言蜜语和美好祝福的展板横幅。这些都让返校学生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   为了给特殊的2020届毕业生加油打气,武汉学院准备了暖心的“特殊待遇”:一下火车,就有省客集团大巴从火车站往返接送;进了校门,就可以领取返校爱心包,内含口罩和消毒液各一、餐票三张,让学生和陪同家长都有一日三餐免费的爱心毕业餐,其中更包括端午节粽子;毕业生还会收到一张把全班照片和学士服无缝地合成在一起的“云合影”,弥补了无法和同学一起穿学士服合照的遗憾。   艺术与传媒学院毕业生沈梦圆6月20日返回母校,见到了久违的老师和同学们,也从大家的话语和祝福中感受到不变的温暖。她说:“半年多没回学校了,疫情期间总开玩笑说,从没这么想回来上课过,没想到再回来已经要告别了。能在毕业前回来一趟,再次感受到母校的关心和支持,是很珍贵的回忆。遗憾没能和每一个同学们好好告别,我们约好了等疫情过去,一定要回来再见。”  
武汉学院2020届学位授予仪式由134位学生代表全校3000余名毕业生完成  
线上+线下仪式感十足的“云毕业典礼”   武汉学院2020届毕业典礼在刘炽平报告厅举行,共有134名毕业生代表出席。他们戴着口罩隔位就坐,和超过1.1万名线上观看直播的毕业生和其家人、校领导和嘉宾们,完成了这个充满历史感,又不乏仪式感的“最后一节课”。   典礼中,武汉学院创办人、校董会主席陈一丹为长江商学院副院长、教授管理委员会主席、会计与金融教授刘劲远程颁发梅花鹿荣誉勋章;武汉学院校长李忠云教授颁发了宝蓝荣誉勋章,由国际著名大提琴家李垂谊先生获得。两位勋章获得者都热心教育事业,满怀公益热情,关注武汉学院发展。刘劲教授带领长江商学院企业家学者项目众多企业家一同在武汉学院搭建了开拓师生视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公益平台,李垂谊先生高度认同武汉学院的全人发展理念,来校倾情演奏、为学生传道解惑,更为典礼上发布的校歌伴奏。   而历来最受学生欢迎的毕业典礼环节——拨穗和抛帽则由134名毕业生代表全校三千余名毕业生完成。“虽然没有往年的狂欢热闹,但是戴着口罩完成拨穗和抛帽,是参与和见证了历史。”法学院毕业生代表周大为说:“这样一场仪式,更有纪念意义,也特别感动。”   毕业典礼直播线上互动更加热闹。“毕业快乐”、“后会有期”、“前程似锦”……评论区各种美好的祝福刷屏,有毕业生留言:“独一无二的毕业典礼,终身难忘!”有家长留言:“见证了女儿毕业,祝福!”校董吴汉东也留言寄语,祝福年轻学子成长成才:“今天桃李,未来希望;社会中坚,国家栋梁。”  
陈一丹寄语应届学子:世界在变,何处?何如?   在这场特殊的毕业典礼上,武汉学院创办人、腾讯主要创始人陈一丹通过视频连线发表了演讲。对于疫情下的毕业生,陈一丹认为这是一节人生大课。“世界在变,天地在变,不变的是我们的内心。”陈一丹认为,虽然现在几乎没有评论对2020年是乐观的,但面对危机与转机并存的未来,理性思考更为重要,激励学子们做好准备。“例如,中国经济数字化会因为疫情而加速,线上线下多元和深度的融合势不可挡。关注这里的机会,做好这里的规划,也许就抓住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未来。”陈一丹分享道。   历史启示笃行远。这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面对重大挫折。陈一丹引述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话说道:“人类是独一无二的,是命运的创造者,而不是命运的产物”,勉励“不平凡”的2020毕业生,秉持一片赤诚之心对己对人对社会,对过去对现在对未来。(演讲全文后附)  
武汉学院校长李忠云教授致辞  
最重磅的毕业礼武汉学院校歌首发   最让师生们惊喜的莫过于典礼上正式发布的武汉学院校歌。这首《明校歌》由陈一丹先生作词,音乐家黄学扬先生作曲,著名大提琴家李垂谊先生大提琴伴奏并制作英译版,钢琴家兼音乐指挥家约翰内斯·德布斯(Johannes Debus)先生钢琴伴奏,共花了3年时间完成。这不仅是给2020届毕业生的毕业礼,更是对所有武院人的勉励。陈一丹表示,“毕业典礼上发布校歌,就是要在这个特殊时期,为大家献上一场精彩演出,为武汉学院的师生们打气!”   《明校歌》的首次亮相,由二十余名学生倾情演唱,其中包括几名国际留学生。疫情原因,学生们无法相聚,分别在全国各地完成录制,最后合成了校歌的演唱视频。   据悉,武汉学院将秉承校训和校歌的精神,以及公益办学的教育理念,推出公益学分制度,要求在校生必须修满方可毕业。此举鼓励年轻学子求学需知识和实践并重,更应谨记社会责任与担当,是全人发展教育理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制度将于2020年9月开学时正式推行。  
武汉学院创办人陈一丹先生毕业典礼演讲勉励学子  
附:  
陈一丹:世界在变,何处?何如?  
——寄语“2020毕业生”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借助互联网,今天我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举行“云”毕业典礼。“网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知己教学楼”,由腾讯早期创始团队成员吴宵光先生捐赠。原文古诗的这一句,正是他在二十一年前开发出来的社交工具——QQ的使用标语,应在今天的毕业典礼上,更让我们的心彼此相连。   新冠病毒疫情,全世界受到了极大影响,而我们学校所处的武汉,一度是风暴的中心。那段时间,师生们的健康和平安,一直是我们首要关心和牵挂的。值得欣慰的是,大家都完完整整地归来了,没有一个人落下。   截至目前,武汉学院师生感染确诊12例,排除疑似9例,感染者已经全部康复。过去几个月,学校为了抗击疫情,学校领导管理班子和教职员工,管控有力,不懈努力。武汉学院停课不停学,按照校历安排如期正常开展线上教学,在线授课教师397人,在线学习学生13003人。广大教职工克服多种困难,坚守岗位,确保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体现了武汉学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疫情期间,师生志愿者有登记记录的346名,分散各地服务当地,武汉学院师生的表现可谓可圈可点。会计专业大三学生郭岳确诊新冠肺炎后,做到了教科书式的自我隔离38天,隔离期间坚持学习考研,并在治愈后献血救人,他说“生命是第一位的,有能力就要去帮助别人。”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1702班学生刘智威,在感染康复后前往金银潭医院捐献血浆参与救人,成为该捐献点最年轻的血浆捐献者。他说“不知道自己的能量有多大,哪怕能帮上一个人,我就满足了”。还有更多未被人所知的故事,还是更多的师生们,给身边的家人亲友和不相识的人,给学校和社区带去默默的支持。   武汉学院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位教职员工,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家长,共同渡过了这一波疫情,为大家鼓掌!也让我们继续保持谨慎应对。   这次疫情,世界就像被按下了暂停键,和很多人一样,我也宅在家里多时,曾一度写下了这首小诗:   《新冠病毒肆全球》   大疫忽袭临汉境,封城驰赴救国灾。   省台港澳纷纷染,罩洗宅隔户户乖。   犹悯蔓延欧美重,何堪席卷亚非哀。   初闻我处疾不复,尚惦他方泰再来。   这次疫情,也让我们有机会重新思考。这一届毕业生,原本的学习生活秩序受到冲击,当前又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一届毕业生,经历一堂人生大课,在风暴中更深刻地了解社会了解世界,直面自己发掘自己。越是迷雾中,越是要坚定信心,在迷雾中看方向、找方法,探索前行。   一、热点纷飞静观察   在中国的文化习惯里,整数年总是被赋予特殊的意义。2020,本来是很多长期规划的关键时间点,比如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人均GDP翻两番、全面消灭绝对贫困。人们在努力工作生活的同时,原本对这样一个整整齐齐的年份带有一份期待的想象。   但历史是个乖张的冷面笑匠,总是不按常理出牌。一场全球冠状病毒大流行,打破所有规划的节奏。从亚洲到欧洲到北美到南美,高峰迭起,累计确诊病例至今已超过900万例,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禁足在家,经济增长一落千丈,美国失业率飙至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水平。中国和美国,因为在一月份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关系刚缓和下来,又因为疫情重新紧绷,今年刚巧又是美国大选年。国立新加坡大学的郑永年教授的《联合早报》专栏文章题目是“比自由落体还糟糕的中美关系”。   全球化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达到顶点,之后就一直处于恢复元气的阶段。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大流行病的新冠疫情,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造成重创,各国凸显被动。刚上任的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卡门·莱因哈特(Carmen Reinhart)说疫情为全球化的棺材钉上最后一颗钉子(Covid-19 is like the last nail in the coffin of globalization)。   实际上,现在几乎没有评论对2020是乐观的。在我看来,社会原本体系和秩序的确受到了冲击,全球所付出的成本巨大,但是面对短期的大幅震荡,情绪化的反应可以理解,理性思考更为需要。全球化真的已经走到尽头了吗?其实大部分的变动是阻尼运动,情况会稳定下来,就看变动会多深?稳定在哪里?过一段时间回头看当时的评论,也许相当多是悲观过头的。   我们尝试从数据上看。全球化的衡量指标之一,全球贸易占全球GDP的比重,在2007年达到历史高点60.9%,2008年金融危机跌下来到52.4%,之后两年V形反弹,2010年又回到60.5%的高水平,2018年这一数字是59.5%。   另一个指标,跨国公司海外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表现更为稳定。标普500所有成分股的海外收入占比在2008年达到峰值47.9%,也就是说接近一半的收入来自本土以外的其他国家市场。这一指标之后一直在46%到47%之间震荡,到2014年又再次回到47.8%的高水平。2016年这一指标显著回落后,2018年的数字是42.9%。   有研究显示,跨境贸易中一半的交易是跨国企业在各国分支机构之间的交易。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全球供应链的强大存在和影响力。即便如很多经济学家所说的,因为疫情的影响,全球供应链会缩短,演化为区域供应链。但实际上全球供应链,大部分本来也就是区域化的,欧盟国家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同在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也是如此,东亚三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对区域内国家举足轻重,自由贸易区谈判也在按计划进行。   早在疫情发生之前就已经是这样了,全球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疫情的冲击与民粹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兴起相叠加,确实显著增加了全球地缘政治风险,经济发展也面临较大的现实困境,全球化进程调整会落在,如何摈除不合适的地方,如何保留合适的地方,如何发展新的地方,也不排除有些地方作深度调整,这些是在变化的。这让我想起了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的说法:疫情过后,本世纪前期的“超级全球化”会结束,全球贸易和跨境投资难以见到前20年的快速膨胀;但温和的全球化不会结束。   新冠疫情的全球流行,让我们看到了现有模式下全球供应链的不足之处,但这些不足并不是说供应链过长,以致于停飞停航造成调度不畅和管理困难。恰恰相反,是以降本增效为目标的全球供应链管理过于激进,只有经济效益目的,把库存视为敌人,不留冗余空间,造成在疫情爆发初期全球医疗防护物品大短缺,这些是必须正视和需要改进的。进入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多年后回头看,全球供应链的韧性也许比我们现在估计的更为强大和持久。   二、未来变化做准备   疫情中,留在家里的各国人民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云综艺、云聚会、云蹦迪、云旅游,万物皆可云;居家办公,居家上课,居家健身,居家购物,一切皆可宅。这有原来生活模式被阻隔的无奈一面,也有人类需求不断适应变化的创造性一面。   除了消遣,数字化技术在应对疫情方面展现出很大的潜力和能量。疫情开始阶段,做CT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诊断方法。新冠肺炎患者需要至少每5天做一次,非常费时费力。人工智能开发出新算法,可以在两秒内根据CT片做初步诊断,可把算法植入CT机和新开发的便携CT机。   外卖、到家、移动支付等在线平台与线下的社区商业布局互通,为封城期间的老百姓日常生活提供关键支持。这些在过去十年间发展出来的毛细血管,成为中国社会在疫情流行高峰期维持生机的关键一招。社交媒体开通在线问诊、发热门诊地图、疫情辟谣专区,提供第一手资讯。觉得不舒服,要不要去看医生?先问问手机里的健康评估机器人。小区内是否有确诊病例?就看看手机里的疫情地图。   随着国内疫情逐渐稳定,企业帮扶、经济重启、复产复工成为重要课题。各家平台的健康码上线,协助跨区域人口流动,帮助关键劳动力返城,让企业有人可产、有工可复。在线会议、协同办公成为疫情期间各家企业维持运转的重要手段。   我身边的同事朋友甚至向我抱怨,疫情期间大小线上会议不断,从早9点到晚9点,甚至比在办公室上班还要忙,后来发现居然有些习惯了。在线教育不仅在疫情中支撑了校内校外的学习,疫情后也帮助小中大学复学复课。由有资质的老师进行学历教育的课堂教学,这也是互联网科技第一次真正进入中国教育体系最核心的部分。   中国经济的整体数字化因为疫情而加速,线上线下多元和深度的融合渐成为不可挡的趋势。关注这里的机会,做好这里的规划,也许就抓住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未来。   三、历史启示笃行远   现在,全球疫情已开始在不同地方出现转机,比如东亚、大洋洲,但远未结束,尤其是全面复工复产复学、社会活动和国际交往逐步恢复正常后的防控。疫情终究会过去,当下全球科学家都在携手加紧研制疫苗,人类一定有办法找到战胜疫情的办法。疫情暴露了社会短板,这也是查缺补漏的机遇。十七世纪,工业革命早期的英国人均预期寿命不过35岁,现在,这个指标翻了一倍还多,18个月就可以量产高标准的疫苗。阵痛过后,社会的公共卫生习惯将会极大提高,全球的公共卫生体系将会在合作发展中健全,相信人类整体将得到更大的健康保障。   不仅这次全球疫情,其实跨国界的议题和事务,比如全球气候问题、国际反恐问题等,以及涉及全球公共利益的资源共享与分工,无论提前主动预防还是危机被动防御,都是离不开全球化合作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这不是人类第一次面对重大挫折,回望过去一百年,人类碰到的大风大浪不计其数,社会依然在螺旋式上升。正如著名的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αριστεράΣταύροςΣταυριανός)在其著作《全球通史》里写道:人类是独一无二的,是命运的创造者,而不是命运的产物。   然而,科技的发展让很多科学家和善良的人们,产生了美好的期望,却与实际存在的社会问题、社会冲突和国际争端存在很大差距,并且差距在不断扩大。斯塔夫里阿诺斯深刻地指出:科技变革通常还是被接受和受欢迎的,因为它一般都能提高生活水平;然而文化变革则是令人恐慌和遭到抵制的,因为它威胁到传统的、令人舒适的社会标准和实践。这种二分法在整个历史中一直都很流行,结果也就形成了在我们自己创造的科技风暴中社会的停滞。他说,虽然历史学家们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但是他们能比较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   人类的未来,不仅依靠大脑,更加依靠心灵。大变局的时代,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我们应当做些什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毕业礼,希望里面有你们可以找寻的答案。   这个毕业礼,不仅是给这一届毕业生的,也是属于所有武院人的,它就是武汉学院的校歌——《明校歌》。三年前,我开始落笔为武汉学院校歌作词,几易其稿,多番修改,听取意见,一直斟酌,总希望更能准确到位地表达我们的大学精神。疫情期间,校歌开始进行谱曲,今年4月8日,适逢武汉这座英雄城市解封,香港作曲家黄学扬先生发来了校歌的第一版旋律,著名大提琴家李垂谊先生根据校歌旋律定稿了英译版并大提琴伴奏,由钢琴家兼音乐指挥家约翰内斯·德布斯(Johannes Debus)先生钢琴伴奏。   疫情期间,《明校歌》的诞生,汇集了武汉、深圳、香港、柏林四地的国际合作与努力。   为了《明校歌》的首次亮相,学校遴选了二十余位同学,其中还包括几名国际留学生,他们在家或宿舍里先熟习曲谱,由学校的专业声乐教师组织线上辅导,再各自录音合成了校歌的演唱版本。他们倾情演唱,就是要在这个特殊时期,为大家献上这场精彩演出,为武汉学院的师生们打气!   世界在变,天地在变,不变的是我们的内心。同学们,愿大家秉持一片赤诚之心,对己对人对社会;愿大家秉持一片赤诚之心,对过去对现在对未来。   毕业了,你们是不平凡的“2020毕业生”!   祝福大家!  

沐鸣4主管工资_马上金融:践行点滴社会责任 五年坚定一路向前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各行业带来重大影响,中国也在关键时刻体现了大国担当。2020年之所以不平凡,还因为有许许多多的企业同心“战疫”,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助力科技“战疫”,也用很多平凡的点点滴滴谱写不平凡的故事。   2020年对马上金融而言,也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个刚满5年的消费金融公司一路走来不断探索创新,并在践行社会责任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随着5年来的不断发展壮大,责任也随之越大,没有轰轰烈烈,却尽己之力一路向前。   正如马上金融创始人兼CEO赵国庆所言:“我们一直致力于成为一家让员工和团队倍受尊重,让用户倍加信赖的国民企业,共同为梦想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能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同心“抗疫”一马当先   新冠疫情爆发后,央行、银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金融科技企业第一时间响应,以马上金融为例,一马当先驰援武汉,为武汉救援团队提供人身保险及物资支持。并且疫情期间不仅发挥科技优势,在保证“零接触”的要求下保障业务不停、服务不停,并且优先处理疫情严重地区业务,启动“云呼叫中心”,快速反应,为科技战“疫”助力。   马上金融除了首期捐赠100万元支援武汉,还为已驰援武汉的两批重庆医疗队人员,赠送为期一年的保险保障,总保额近亿元。2月1日,再度推进“医护人员特定疾病保险计划”,为重庆42家定点医院3000名一线医护人员赠送专属保险,总保额超过20亿元。   疫情虽肆虐,服务不停歇,马上金融对受疫情影响的客户差异化豁免罚息、罚金,合理延后还款期限,以减低受疫情影响客户的还款压力。此外,马上金融还通过免还款提醒、降低还款提醒频次、应用智能化手段等方式,减少疫情期间对客联系。   更为重要的是,马上金融利用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势,2月14日返岗之前启动了“云呼叫中心”办公机制,“保证随时随地、7*24小时全天候为用户提供金融服务,保障防疫期间线上信贷金融供给。并且马上金融面向全国合作伙伴及有需要的企业免费开放云呼叫中心和智能外呼机器人,助力企业新冠疫情防控。  
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基因   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很广泛,也正如赵国庆所言的让员工和团队受到尊重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对企业内部的社会责任。对用户的责任也包含在内,最好的践行社会责任的方式是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的基因中,融入企业的商业模式中,惠已惠人。短期来看,践行社会责任会花费人力物力,但长期来看,践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会反过来助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推动整个行业、整个社会的进步。   Patagonia的创始人Yvon Chouinard鼓励员工参加“环境实习计划”,由公司支付薪水和零用钱,到世界各地的生态协会担任两个月的义工;他提出了“地球税计划”,即每年捐出公司营收总额的1%给环保团体并让自己的上下游企业都来参加这个行动,有的人会觉得这样的事情费力不讨好,也不能立竿见影看到结果和效果。   但是他把所有行动转化成品牌故事,并摸索新途径,将这些故事传播给更多的受众——这一切都超越了品牌概念,掀起一场场规模不小的环保运动。更重要的是,Patagonia后来影响了耐克、李维斯、沃尔玛等很多大公司改用有机棉,从而成功地建立了一个有机棉产业。   马上金融的实践与Patagonia的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之处。马上金融为600万+信用白户建立信用记录,这对完善中国的信用建设、推动信用社会的建设起到螺丝钉的作用,虽渺小但必不可少。   而在服务信用记录缺失、传统金融服务盲区的农村消费群体方面,马上金融持续将普惠金融服务向基层、县域、乡村和社区不断延伸。为超过3700万的农村用户和超过4400多万的县域用户和农村人口提供消费金融服务,其中,农村累计交易额超过1700亿,县域人口交易额超过2400亿。   此外,马上金融累计创造就业岗位超过2000个,间接就业超过2万,截止2019年末累计纳税25.03亿元,这也响应了“六保”“六稳”,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短期来看,这是马上金融将社会责任融入商业模式中的一小步,但长期而言,将是对信用体系建设和普惠金融的推进的一大步。



公益善念的身体力行   在社会公益方面,马上金融也一直在努力,坚持爱心助学和精准扶贫两手抓。   2017年以来,马上金融爱心公益的脚印不断留在偏远贫困地区,在四川宣汉县的运动场上、重庆市彭水县的贫困山区、大凉山贫困山区等地,捐款捐物资、购买教学用具、体育用品,开展捐书筑梦活动等。   爱不会因为距离而缺席,马上金融通过一个个小小的善举将爱心传递到大山里,点亮孩子们的梦想,为他们带去希望。   在精准扶贫方面,马上金融定向采购城口县沿河乡“花千源“,助力精准扶贫等,坚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通过精准消费扶贫的方式能够助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助推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   五年光阴,马上金融已经从一个初创型企业发展成为领先的消费金融公司,对员工、对用户、对社会的责任也越来越大,这五年,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部分,已经融入到企业基因,积极纳税、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助力三农、爱心捐助和精准扶贫,看似每个平凡的举动坚持五年,甚至以后继续坚持十年,二十年便是不平凡。并且,这种践行社会责任的精神正在成为助推他们业务良性发展、企业可持续奔跑的内生动力。   对于马上金融而言,践行社会责任没有终点,奋斗五载后依然是新的起点。

沐鸣4注册主管_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六周年公益环保主题快闪"行走的框”项目在京启动

2020年6月22日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六周年之际,由中华志愿者协会指导、中国大运河志愿者之家发起的中华志愿者环保主题公益快闪短视频项目”行走的框”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中国大运河北运河(通州段)启动。

此次拍摄分别在通州大运河文化广场、大运河森林公园漕运码头和北运河段杨洼闸三地取景实景拍摄。

运河文化广场
 

运河森林公园柳荫广场
 

北运河杨洼闸
 

本次拍摄亮点以多彩运河文脉传承、传播为行动主线对话人与自然,将书法、绘画、舞蹈、音乐、体育等多种形式融入其中,在宣传环保理念的同时把现代人文和环境艺术有机的融为一体, 在体验互动的同时增进对环境生态保护的认知和理解。

本次快闪拍摄邀请众多环保志愿者及媒体参加,拍摄后志愿者们还身体力行参与大运河环保实际的行动中,沿河岸捡拾废弃物、倡议环保理念、宣传垃圾分类知识。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特别以分组积分、游戏的方式与游园群众互动。

中华志愿者协会文艺工作委员会的副主任于默表示将召集更多的中华志愿者加入运河保护传承的行列,让志愿者的福人福事像运河之水滋养后人。

据悉主办方大河小道公司负责人介绍将于今年12月5日第35个国际志愿者日启动”运河万里行,送福千万家”项目,届时《运河时间》融媒体中心全面上线运营。